仁爱,认为人应该顺应规律发展儒家是三教的思想影响

现代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其实早在宋朝时期,关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法律就已经出现了,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古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仁爱,认为人应该顺应规律发展儒家是三教的思想影响,并不完全是出于保护自然的意识,这背后其实是儒、佛、道三教的思想影响。

儒家是中国的原生教派,佛家虽是由外邦传入中原,不过在中国也得到了极好的发展,道家扎根于中原地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小的影响力。这三者对立又统一,在某些方面的思想内容其实非常一致。

儒家讲求“天人合一”同时强调仁爱,认为人应该顺应规律发展

儒家是三教中的主体,因其推行的思想内容和统治阶级利益高度相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统治阶级作为思想统治的重要手段推广。除了众所周知的君臣思想等内容外,儒家也有一些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内容。

“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主张思想之一,这一思想内容早期是“神人合一”佛家中心思想,其中“神”的定义主要来源于“神”的神秘性。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进步,“神”的神秘性减弱许多,“神人合一”也逐渐被“天人合一”取代。

所谓“天人合一”,本质上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发展,这里的“天”,并不是指狭义的天空,也不是指某个具体存在的统管一切的神灵,而是指一种规律。

儒家思想中,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人也必须顺应这种规律。在儒家思想中,人是最为重要的主体,一切思想内容其实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服务。

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人只有顺应规律的发展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相对自由的获得也是为了发展自身。野生动物的存在本就是规律中的一部分,如果任意捕杀就会破坏规律,人必然会因此遭到反噬。

从儒家思想内容出发,保护野生动物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人的发展不受更多阻碍,本质是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诉求。不过儒家思想反对大肆捕杀野生动物,还有感情方面的因素。

儒家强调“仁爱”思想,刚好宋朝政府推行“仁德”政策,以“仁”立国。宋朝政府和儒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宋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巅峰时期,文人地位极高,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数都是儒家子弟,科举制度的考察内容也基本都出自儒家思想。

为了实现儒家自身强调的“仁爱”佛家中心思想仁爱,认为人应该顺应规律发展儒家是三教的思想影响,宋朝的许多政策都不那么严苛,有不少转圜余地。面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强调“仁爱”的儒家自然也倾向于顺应规律地进行保护,而不是任由事情随意发展下去。

“仁爱”的范围,从来都不止局限于人,儒家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目标中,“立德”和“立功”都包含部分保护野生动物的内容。保护野生动物,有助于立德,因为“德”的概念中本就包含世间万事万物;同时也有助于立功,这种对规律的保护也属于“功”的一种。

推行仁政的宋朝政府,非常乐于将儒家思想中的这部分“仁爱”内容推广实施。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也对宋朝以仁政立国的政治地位有积极影响。

佛家认为“万法皆空”且重视因果轮回,反对任意伤害所有生命

佛家和儒家是两种思想倾向比较对立的教派,儒家强调入世为臣,佛家则强调出世。虽然为了生存和发展,许多佛教中人依然在世俗中沉浮挣扎,不过佛家的真正中心思想更倾向于出世。

“万法皆空”是佛家的信念,佛家认为世上的一切都只是虚空的幻象,人这一生的经历不过是一场梦境,只有彼岸的世界才是理想的真实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也是基于这种当前现实世界是虚无的思想创造出来的。

关于世上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发展,佛家的思想内容非常复杂,中国古代的佛家喜欢从多个角度解释各种问题,所以著作良多。在这些思想中,也有部分内容是佛家内部公认的基础性内容,比如关于理想世界的可望不可及。

虽然佛家非常追求理想的极乐世界,不过佛家思想认为那不是平常人可以触及的存在。作为普通人,可以保持对这种理想世界的渴望,不过更重要的是做好当下,避免因果轮回的报应。

相比于儒家认为万事万物都应顺应规律发展,佛家强调“缘”的重要性。“缘”是佛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联系,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都是受“缘”的影响。

野生动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缘”的一种体现,按照佛家思想,人不应该去破坏这种“缘”,应当让这种“缘”自然地发展下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非常符合佛家“慈悲为怀”的思想。

对待万物,佛家的思想都非常包容,愿意给所有生灵提供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种慈悲思想,也是佛家能够得到众多民众追捧的重要原因,许多佛家信徒都非常推崇“慈悲为怀”的思想,佛教教徒吃素、不杀生,都是出于这种思想。

因果轮回和报应不爽是佛家的思想内核,佛家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因果轮回,作下怎样的“业”就会收获怎样的“报”。在因果轮回中,所有的生灵都是平等的,人并不因自身的特殊性而比其他生物高贵。

即使是野生动物,也有他们存在的理由,他们的生命也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人和他们的地位是同等的。佛家传说中,存在很多纯粹的动物形象,这些形象不同于其他教派中仍在修炼或较为负面形象的动物,而是和人拥有同样的地位和实力。

如果人一直造杀业,大肆屠杀野生动物,那么必然会因此遭到恶报,这就像一种惩罚机制,用惩罚的方式逼迫人们行善。按照佛家的这种思想,保护野生动物是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的选择。

道家尊崇“道法自然”并推行平等原则,追求整体自然和谐状态

道家是唯一一个中国土生土长且长久留存并发展起来的宗教派别,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家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不过强大的群众基础保证了道家的生存空间,道家并没有因此消失。

在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是核心,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应该顺应自然。其实道家的自然,和儒家的规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儒家的规律更刻板化,道家的自然则变通许多。

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强调外力的不干涉或少干涉。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出自于此,这里的“无为”也并不是“不为”,而是“少为”或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而为。

作为生长自中国本土的教派,道家的很多思想都可以从中国古人的行为中得到诠释。面对黄河水患,古人会因势利导修建河道避免水患为祸;治理农田时,古人会根据季节和时令调整自己的计划……

面对野生动物的问题,道家思想更倾向于给它们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不去过度干涉野生动物原本的生活。这些其实也是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避免人对它们的生活产生过多的影响,造成无法估计和控制的结果。

不同于儒家、佛家的思想,道家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而儒家更强调人的发展,佛家更强调万物平等的观念。作为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应当考虑到对整体的影响,而不能只考虑对人这个群体的影响。

认识和掌握自然,是道家的追求目标,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就是掌握自然的一部分。根据道家思想,要真正掌握自然,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不需要做太多事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种思想和儒家顺应规律获得相对自由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道家也和佛家一样,认为人和动物等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人以外的万事万物也都应当被尊重。追求平等原则的道家,认为任意捕杀野生动物就是在破坏这种平等原则,是在违背道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的终极追求更倾向于现实利益,佛家的终极追求比较虚幻,道家的终极追求就是整体自然和谐的状态。这种自然和谐,是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同自然的其他部分能够和谐相处,同时获得自己的发展。

儒、佛、道三教面对野生动物的问题佛家中心思想,共同的思想倾向就是保护野生动物,这是三者难得的统一之处。作为对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三种教派,他们的共通之处自然会得到多数民众和政府的支持,宋朝实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其实属于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