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点,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发点,从道教、儒教、佛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关键词:中国园林;道家;儒家;佛家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1.1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严谨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术,山明水秀的风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中国园林的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道家思想盛行,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公元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此时,奴隶制衰败,封建制兴起,正是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时期。社会形势动荡,政他们躲避政治斗争,远离社会,遨游名川大山以寄情于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并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人法地、道法自然”(老子佛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论文,《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道家的这种自然观对我国的古典文学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由此,人们从欣赏大自然,进而喜爱、摹仿大自然。在这种隐逸思潮的影响下,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审美意识也渐渐形成,社会上掀起了构筑庭园的热潮。在这种艺术氛围里,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但这时的山水园林并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而是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等艺术处理手段,以“有若自然”的基调,以山水为园林的基本构架,对山水的欣赏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也初步确立了我国古典园林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1.2道家思想在中国园林艺术手法的影响1.2.1道家思想在造园的技术工艺上的体现“无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态度,它要求人们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状况,顺应万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审美意识升华。例如在造园的技术工艺上,南北朝的园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精致而结构复杂的假山,北魏司农张伦在洛阳的宅园内“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嵌鉴相属;深溪涧壑迤逦连接——崎岖石路似崎而通,峥嵘间道盘行复直”(《洛阳伽蓝记》。

通过对假山的塑造,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遐想,使人仿佛置身大自然的群山中,艺术的再现了美妙的大自然。1.2.2道家思想在造园元素上的体现“无为”观念折射到造园中,造园手法中便有了“宜亭斯亭,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等。在造园组景的时候,需要结合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考虑建筑、堆山、引水、植物配景等问题,既要注意尽量突出各种自然景物的特色,又要做到构园巧妙,恰到好处。在造园的设计元素中佛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论文,舫或舟这一构景要素的重复出现等等,无不在营造园林的隐逸氛围。因此,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老庄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就是“虚实相生”观念。体现在自然景观之中而水象征着柔软、流动、宽容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2.1儒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以“儒”、“道”两家为主线。儒家发源于华夏上古文化,确立于孔子。儒家思想一直被尊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又被称为官方哲学,国历史有深刻的影响。相对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推崇“学而优则仕”,主张以礼制来维系社会。所谓的“礼”主要是指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以及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官方哲学,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在皇家园林中较之私间秩序、房屋设计北京四合院、甚至室内设计家园林(避暑山庄。

发点,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在这些设计中常采用中轴对称、数进院落布局,以此体现皇权独尊和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2.2儒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的影响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礼”制,讲究“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黄最为显贵,为皇室所独有发点,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而黑、灰、白则为民居的专用色。此外,在非寺庙园林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中,为体现森严的礼制观念,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强调“尊者居中”、皇权至上的作对称均衡布置的中轴线,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等。在中轴线上,儒家重礼之倾向体现得最为充分。除了森严的礼制观念之外,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天人和一”。于是,这一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3.1佛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佛家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不仅在于形成了一个园林类型——寺庙园林,而禅宗精神促成了在造园风格上“意境”这一概念的形成。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合而形成的宗教流派。

中国的禅宗既保留有印度佛教“梵我合一”的世界观——“本心论”,又宣扬道教中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自然淡泊、清静高雅的生活情趣。禅宗追求的是在空心澄虑、心物交融之际,心海中万象奔腾、联想万千,所有象外之意、景外之致尽悉陈列于前。于是,中唐以后尤其是宋代的中国艺术,重内在情感的表现而不重物象的再现,重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交融互滲,即重意境现。于是,就有了宋代文人写意园的产生和兴盛。这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造园风格产生了又一大转变——注重完整“意境”的营造。这种思想体现在园林艺术创造手法上就是以往往以有限的“笔墨”去表达无限的“意境”,唤以人的联想并达到某种审美的体验。如:“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空间构思,就是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感受。3.2佛家思想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体现在佛教重要影响下形成的寺庙园林,一般在选址上是在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自古名山僧在多”,就是对寺庙园林的选址规律性的总结。一般寺庙园林的前导部分是其序景。长长的香道佛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论文,既是寺庙的主要交通路线,宗教意义上也成了从“尘世”通向“净土”、“仙界”意境的酝酿阶段。大多常常结合丛林、溪流、牌坊、小桥、放生池等,起到铺垫、渲染宗教气氛,激发、增强游人兴致,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观佳境的作用。

主体建筑常常是以殿堂为中心的建筑群落组成。它通常多占据寺庙园林的主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的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主体建筑造型优美、色彩辉煌并 引人入胜,充满 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象征着佛教中的美好“仙界”。 有许多寺庙园林在营造 上都以禅宗精神贯穿始终。寺庙园林所占的面积是有限 产生丰富的美感 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现。杭州韬光寺“有石楼方丈 正对钱塘江 而在游目骋怀、仰眺俯瞰之间 结语总之,在宗教思想发展历史上,佛教、道教、儒教、禅宗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其不同的特征影响着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同时它们又相互溶合,充分体现了中国 宗教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所以发点,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中国园林文化以道家思想为底蕴,融合儒 教、佛家禅宗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是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内涵的典型艺术表现形 式,也铸就了东方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对世界园林尤其是东方和西方园林的 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江苏人民出版社 苏州城市 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2002.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2,(1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