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智慧”到底对人有什么用?第二节什么是超人

第二节 什么是超人智慧

超人智慧不是电影中“超人”的智慧,也不是“非人”(即“神”)的智慧,而是“超出一般人”的智慧。那么什么样的智慧是“超出一般人”的呢?答案比你能想象到的还要简单,因为是“道德”。

然而,如果你轻易地认为你了解了“道德”,那么事实恰恰相反,说明你还不理解“道德”,你只是“徒知其名”而已。虽然“知道”与“理解”不同,但是最关键的是“实践”。当你实践了“道德”佛家的智慧是指什么,你就成为了“超人”。

那么为什么“超智慧”是“道德”,而不是“超谋略”或“超聪明”呢?下面先看什么是“道德”。

“道”即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法则)。“德”即“得到”——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简单地说,“道德”就是:若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去发展行事的话,就会获得健康、和谐。那么“道德”到底对人有什么用?

接下来以最简单的两个问题将这一“深奥和复杂”的问题切开来。这两个问题是:违背了“道德”会怎样?实践了“道德”又如何?

1. 违背了道德会怎样。

此时此刻,你眼前的这些字是什么字体?不是隶体、不是楷体、也不是柳体,而是在过去一千年中人们已经习惯于用这种字体印在各种书籍中进行阅读的“宋体”。当然在今天,宋体字更是主流印刷品(教科书、报纸和杂志等)所用的唯一字体。

然而一个奇怪的事情就是,“颜(颜真卿)体”、“柳(柳公权)体”、“欧(欧阳询)体”都有明确的发明人,这位发明“宋体”、对人类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发明人却被人们“故意”掩盖过去,最后只以他所在的朝代,即宋朝为“代名”。为什么人们会如此的“无情”?

很简单,虽然这个人出身状元、“才华横溢”得让当时的皇帝不止一次地称赞其是“奇人”,而且在19年中一直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朝宰相的位置;虽然一千年来人们一直受用着他的发明带给人们的“便利”,但是上至古代皇帝、高官达贵,下至文化名流、平民百姓,都不愿意与这个人有任何“文化上的沾染”。这个人是谁呢?答:秦桧——中华民族的“败类”。

假设李嘉诚是一个对社会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你对李嘉诚会如何看呢?

你现在是什么感受呢?假如有人叫你“民族败类”,你又作何感想呢(假如你真的是“民族败类”,那么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共同把你“捏死”)?假设中国最有谋略的专家“孙武和诸葛亮”是道德败坏者,你还认为他们是非常聪明和有智慧的人吗?

所以,无论你是谁,多么的聪明、多么的有谋略、拥有多么大的权势和财富、曾经做出过多么大的贡献,而只要你违背了道德,你就将被社会所遗弃。所以最大的“智慧”不是聪明、谋略,而是超越了智慧的“智慧”,即是“道德”。

2. 实践了“道德”又如何。

你知道关羽为什么会被人们供奉为“神”吗?

是因为关羽“武艺高强”吗?不是。所谓“一吕(布)二赵(云)三典韦,四关(羽)五马(超)六张飞”,论武艺关羽被排在第四位。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排在第一位的吕布(“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丈夫),因为“认贼作父”而成为了千古笑柄。

是因为关羽很有“谋略”吗?不是。因为当时最有谋略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是因为关羽很有“权势”吗?如果如此,历史上的皇帝都将被封为“神”。

是因为关羽是“民族英雄”吗?不是。岳飞、戚继光才是民族英雄。

是因为关羽很有“钱”吗?这一问,肯定是笑话!

那么到底因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关羽是“忠义”道德的典范。

自古以来还有谁被封为“神”了呢?

还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为什么是孔子?还是因为“道德”。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获得了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的最高尊崇,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念”。比如,被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的《大学》,其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儒家一切“道”的终极目标。对“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君子”。“君子”成为了人们千百年来努力追求的最高“人格”标准,所以儒家文化都是围绕着“道德”这一核心理念来论述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就算是专门给人算卦的《易经》,也将“道德”放在了第一位。比如《易经》的第一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我国现今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更直接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了校训。

还有谁被封为“神”了呢?

还有“老子”。道教非常明确,直接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以“道德”为核心教义。至此,对“道德”的推崇才正式成为了宗教。

从以上对“道德”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之所以会去实践“道德”,最简单地讲,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多行不义必自毙”;另一方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世俗道德”都是以“有所求之心”而行其“德”;而佛家所讲的“道德”是“以无所求之心”而行其“德”,所以佛家所讲的道德是“超道德”——即超越“世俗道德”所能理解范畴的“道德行为”。

为什么这种“道德行为”是一般人们“世俗概念”所不能理解得了的呢?且看《金刚经》开篇最重要的一段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家的智慧是指什么,即非菩萨。复次,佛言: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以上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降服其心”而“真”学佛,首先就要在离“四相”基础上发“大菩提心”,即“发”度尽一切众生苦难的“心”“超智慧”到底对人有什么用?第二节什么是超人,离“度尽众生而还有期待获得功德之念”的“相”!

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去做世界上最大、最善之事佛家的智慧是指什么,但是在内心中却没有“一丝一毫”希望获得回报的欲念。为什么不能有“期待获得回报”之念呢?《金刚经》中说得很清楚: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所以,佛家所讲的“道德”是超越世俗人们所能理解范畴的“道德”。

那么“超道德”是“般若”吗?答案是“否定的”。“超道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超智慧”到底对人有什么用?第二节什么是超人,这个“行为”是“般若”带给人们“从思想到行为上”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获得了“般若”后,他的思想与行为是“超道德”的。

反过来说,是佛祖悟道后告诉世人:要去做“超道德”的行为才能彻底获得对“苦”和“生死”的解脱。

到底“般若”是什么?

修行佛法的最终之路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的意思是“只有一门”。关键是,这是个什么“门”?很简单,即是“实相”之门,所有“八万四千法门”最终都归于要去证悟“实相”之门。

所以,“般若”就是对生命宇宙真相——“实相”的体证。当你证悟到了“实相”,你也就“悟道”了,同时也获得了对“苦”和“生死”的彻底解脱。

那么如何“悟道”?生命宇宙的“真相(实相)”到底是什么?

高月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