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特别举足轻重的一个人

宋明理学: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特别举足轻重的一个人

这几天李世石人机大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个人工智能确实厉害,不过我的看法倒是无妨,人工智能毕竟不能代替人类思考一些终极问题,例如哲学问题,这就是人类的伟大,朱子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特别举足轻重的一个人。

宋明理学概述

在中国哲学两千年的历史中,在不同时期,思想往往通过不同的形式或形态取得发展。这使得我们常常用一个时期的主流哲学形态来概括该时期的哲学。 比如,先秦是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我们就习惯把先秦哲学称作“子学”。两汉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经学的形式发展的,我们就把两汉哲学称作“经学”,这方面我们书院的汶堂师已经阐述了六讲,相信大家都大有获益。魏晋时期以玄学的发展为主流,我们把魏晋哲学称作“玄学”,堕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特别繁盛的时期,我胶就把隋唐哲学 称作“佛学”。宋代和明代是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所以我们就把隋唐哲学称作“理学”。

当然,在每一时期,除了主流哲学思想外,还有别的思想存在,但是该主导的哲学思潮,确实是该时代的代表。我们也可以把他成为是那个时代的学风,学风势必会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史或者说中国儒学史上有两个繁荣的时代,一个是先秦时代,另一个是宋明时代。在儒学史上会有非常长的时间看上去是真空时代,韩愈就说,孟子后不传,这倒不是说儒学已经消失,只是说对时代有影响力的大儒比较少,整体上看比较式微,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想家出现最多,思想水平最高的时代。所以,学习宋明哲学对了解中国哲学的整体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两宋大儒辈出,这个也不是偶然现象。所以我们要简要了解一下宋朝的这个学术背景。简而述之,首先就是魏晋时期的玄学尤其是唐代的佛学大盛(唐代高僧辈出)对儒学都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这体现在玄学的本体论思维宋明理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佛学的心性论思维都比较发达,那么儒家思想在不利的情况下必须正面的有力的回应佛道两家宋明理学: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特别举足轻重的一个人,尤其是佛学的挑战,必须就本体论和心性论正面回应。

宋明理学: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特别举足轻重的一个人

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宋明理学广泛而深入的就本体论和心性论这俩个范畴进行思考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佛道二学的思想,但是理学依然是儒学,他还是站在古典儒学的基础上立论,并没有出现改弦易辙的情况,所以我们将这一阶段的儒学称作为新儒学宋明理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系,英译为Neo-(新儒学),这是第一次真正的新儒学的提出,另外一次就是港台新儒学巨子们,至于现在尘嚣甚上的大陆新儒家,我们还是要审慎的观察,现在不好下任何评判,至少目前看大陆是立不住的,因为在思想内容方面没有提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了 这是我本人的看法,不代表书院。那么这是第一个学术争鸣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学术之盛,离不开有益的争鸣。

第二个原因 就和当时的政治、教育有关系。宋开国后大兴文教。仁宗时在汴京国子监刻石经,中有《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孟子》。这一时期,儒家经典的义疏也纷纷涌现。两宋文风大盛,大家也是清楚的。现在我们一提书院,势必就会想到宋,仁宗庆历四年,令天下州县立学校。这一时期,书院也开始发展起来,达到中国书院的鼎盛时代。

上述这俩大因素共同促成了北宋的文化繁荣,讲学和著述的风气一时盛行。

上面是简述一下当时的学风背景。下面再简要梳理一下关于宋明理学的名称。

宋明理学的名称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指出:“自从清朝以来,道学和理学这两个名称,是相互通用的,现在还可以互相通用。”他自已则用“宋明道学”,理由是“道学”的名称出现早,而“理学”一名则较晚出现,其次,他认为“道学”能显示出宋明儒学的历史渊源,因为“道学”的意思就是承接孟子以后中断了的“道统”。

其时,道学之名虽早出于理学之名,但道学的范围比理学要相对来得小。北宋的理学当时即称为道学,而南宋时理学的分化,使得道学的名称就用得更少了。所以总体上说,道学是理学起源时的名称,在整个宋代它是理学主流派的特称,不足以囊括理学的全部。所以,根据明清以来的习惯用法,我们现在多采取“宋明理学”这一名称。就道学范围,宋代道学之名,专指伊洛传统,并不包括心学及其他学派的儒家学者。

明代,理学的范围就变得很广了,成为专指宋代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包括周程张朱的道学,也包括陆九渊的等人的心学。也有人以广义理学及狭义理学来区分,狭义理学就是程朱理学。明末黄宗羲就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他所说的理学就是既包括程朱派的理学,又包括陆王派的心学。这个用法一直延至今天。

关于理学这个概念名词 ,大概梳理到这里,基本应该比较清晰了。下面再梳理一下理学中的流派。

我们传统上一直是习惯于按地域分野来概括学术的流派,所以,这个宋代的理学在历史上习惯用四个地域的名称加以概括,即;濂,洛,关,闽。通过这方面也可以了解到研究历史必须研究地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所以 我们就看中国很多的这个大师,即是这个思想家,也是史学家,也是地理学家。

1.濂学---指周敦颐的思想,周敦颐晚年定居庐山,将一条小溪命名为“濂溪”,在溪上筑濂溪书堂,学者称其为濂溪先生。濂学以此得名;

2.洛学---指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学派,因为他们讲学于河南的伊,洛间,故习称洛学;

3.关学---指张载及其门人,因为张载讲学于关中(今陕西)故得名;

4.闽学---指朱熹学派,因朱熹一生讲学福建而得名。

包括阳明心学,也叫姚江学派。但是呢,传统的地域分派法,并不能充分显现出宋明理学内各流派内容的分化。理学的各派虽同属儒家思想,但从他们的哲学论证和运思方向看,又有不同。所以,又有从思想内容出发而名之的学派名称。

张载以“气”为最高的范畴,属于气学;邵雍把“数”当作最重要的范畴,属于数学;程颐,朱熹以“理”为最高的范畴,是为理学;陆九渊和明代的王阳明以“心”为最高的范畴,习称心学。

代表人物

这些都是流派概念,下面在简述一下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各位大儒,这也是宋代思想的一个特别精彩的地位,每位思想家的独特思想和个人魅力共同点亮了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史的璀璨星空。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有周敦颐,张载宋明理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系,程颢,程颐及邵雍,传统上称为北宋五子。南宋时主要为朱熹,陆九渊,明代最有影响的是王守仁。习惯上把理学的代表人物概括为:程 ,朱,陆,王。”

有关宋明理学的分派,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牟宗三对宋明理学的分派亦提出一种看法宋明理学: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特别举足轻重的一个人,很有代表性,认为宋明儒学的发展分为三系,我这里抄录如下:

一,五峰,蕺山系:此承由濂溪,横渠,而至明道之圆教模型而开出。此系客观的讲性体,以《中庸》、《易传》为主;主观的讲心体,以《论》,《孟》为主。特提出“以心著性”之义,于工夫则重“逆觉体证”。

二,象山,阳明系:此系不顺“由《中庸》《易传》回归《论》《孟》之路走,而是以《论》《孟》摄《易》《庸》,以《论》《孟》为主,此系只是一心之朗现,一心之伸展,一心之遍润;于工夫,与五峰蕺山系同。

三,第三系就是 我们本课的伊川、朱子系:此系是以《中庸》《易传》与《大学》合。而以《大学》为主。于《中庸》《易传》所讲之道体性体只收缩提炼而为一本体论的存有,即”只存有不活动“者之理,于孔子之仁亦视为理,于孟子之本心则转为实然的心气之心,因此,这一系特别重视后天之涵养(就是那句程子的名言 涵养须用敬)以及格物致知之认知的横摄(进学则在致知)。 尤其是这一系,系统的解决了古典儒家在本体论上的不足

牟氏此说的论证较复杂,可以作为参考。

宋明理学: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特别举足轻重的一个人

下面讲理学的特点、课题和范畴

理学的特点、课题和范畴

宋明理学在肯定和继承古典先秦儒家的思想、原则的大前提下,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特点:

1.为古典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本体论的论证。

2.肯定和丰富了古典儒家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3.发展了古典儒家关于心性的理论,以为儒家道德原理的内在基础。

4.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工夫(工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

宋明理学所依据的经典与唐以前的儒家有所不同。一方面宋明理学和汉唐儒学一样尊崇“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而特别集中于《周易》中的《易传》。另一方面,与唐代以前儒学一个重要不同之点是,就是提出四书,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理学尊信的主要经典,是理学价值系统与功夫系统的主要根据,理学的讨论常与这些经典有关。

儒家经典中,阐释最多的,则为四书。自二程提倡四书,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之后,四书的地位高过五经,四书类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

课题范畴大体上,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这些问题都来自于理学所尊奉经典,如格物致知出于《大学》,已发未发自《中庸》等。我们接下来的后几讲也就这些最主要的概念进行梳理。

朱熹的高足陈淳所著的《北溪性理字义》有二十六个条目,认为是理学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都是围绕着“性与天道”而提出的 ,“性与天道”本是孔门高弟子贡所“不可得而闻”的道理,而在宋明理学家那时却成了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以上是理学的特点课题和范畴,最后我们再简单的论述一下背景,这一部分我们讲的比较散一些,大致疏通一下。

宋初学者背景

北宋理学必须要提一下发端者,就是宋初三先生,“三先生”即胡瑗、孙复、石介。理学先驱之一的胡瑗的主张是“明体达用”,认为圣人之道有体、文、用。体即儒家的“仁义礼乐”,文即儒家的诗书史传,用是见之于政治和教化以发生效用。胡瑗在书院讲学,总结出‘苏湖教法’,主张分科教学法,立‘经义’和‘治事’两斋。在经书中,北宋初期最重视《春秋》《易》两经。宋初三先生的另两位,一位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强调尊王攘夷,另一位石介很重视《周易》的研究,作《易解》和《易口义》,借《周易》以排佛、道。

关于宋初三先生之学,唐君毅的说法亦值得重视,他认为,胡瑗讲《论语》、《春秋》、《易》及《中庸》,其弟子徐积曾有辨荀子性恶之文(见“安定学案”——《宋元学案》);至孙明复讲学泰山,著《春秋尊王发微》,石介继而辟佛,又极尊韩愈、孟子,称扬文中子、扬雄,都是开风气的,所以他说:“宋学之起,乃由《春秋》、《易》之经学而起,于昔贤则由推尊韩愈、文中子、扬雄而始,于心性之论,则由斥子荀子性恶之论而始也。”

今天我们主要就理学的发展、流派、代表人物、特点进行一个概述,目的是使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总之,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北宋的学风,思潮所向,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北宋前期一些理论问题的开展。才可知宋代理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在一定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生长的。

宋明理学: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特别举足轻重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