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人楷模陶渊明01:没落贵族,内心也有一腔热血其生活背景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说陶潜,字渊明,私谥靖节先生。他是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晋宋之际伟大的诗人、辞赋家。先后任江州祭酒(王凝之手下)、桓玄幕宾、建威参军(刘敬宣手下)、镇军参军(刘裕手下)、彭泽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做官时间都很短。

陶渊明系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曾孙,后者为八州都督,总领二州刺史,拜长沙郡公,死后追封为大司马,极尽哀荣。

△ 千古文人楷模陶渊明

01:没落贵族陶渊明,内心也有一腔热血

其生活背景让笔者思及更早的屈原,而考虑到时代背景,其文学造诣近乎先贤(从他写的诗经体的诗亦可窥见)。但与屈原的贵族身份略有不同,陶渊明是没落的贵族(但严格地讲,陶侃并非一流贵族)后裔,并且,屈原的高贵身份与悲惨境遇为秦三世而亡埋下了伏笔,而陶潜的生平尤其是后半生对于政治意义下的历史而言,显得可有可无。

而且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染,他在诗中多次提及,甚至隐隐自比颜回,“箪瓢谢屡设”,“颜生称为仁”。正是这种仅仅士庶之间的身份和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使得陶渊明有了和屈原迥异的文风和命运。虽然两个人的下场都很悲惨,但是确乎是不同意义下的悲怆。

△ 陶渊明和屈原有何命运思想不同?

很多人误以为陶渊明天生心性淡泊,这是一种误解,至少是片面的看法。陶渊明也有着一腔热血,他也崇拜他的曾祖陶侃:“在我中晋,业融长沙”,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讲,他多少崇拜着所有男人都崇拜的事物,即权力。不过他有一份“士”的理想,其本质是通过权力还天下以太平。可以想象,如果他出生于王谢世家,那么他是否会过上完全不同的人生。

千古文人楷模陶渊明01:没落贵族,内心也有一腔热血其生活背景

在介绍一个人之前,还是先介绍一下他的时代背景。绝大多数人往往是后知后觉的,这也使得这代人的后人们不由自主地开启上帝视角。如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对于陶渊明的著名批判:“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而李白也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中说“握齱东篱下,渊明不足群”,握齱(chuò),意为仓促的样子。顺便说一句,李白与王维这对老死不相往来的诗人千古文人楷模陶渊明01:没落贵族,内心也有一腔热血其生活背景,在对待陶渊明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上帝角予以鄙夷。

△ 李白为何轻视陶渊明?

02:宦海沉浮,陶渊明对时代的感慨源自何处?

在此先,粗略地回顾一下那时的历史与陶渊明在其中的沉浮。与著名的春秋战国类似,那是一个乱世。

如前所述,迥异滥觞于两晋的玄学思潮,儒家思想为陶渊明终身信奉,这也和我们对于陶渊明飘逸洒脱的印象大相径庭。信奉儒家思想,意味着他怀终追远,尤其是重视来自祖辈父辈的亲情。特别地,因着乃曾祖陶侃的功勋,他终其一生都以晋人自居。特别地在我们熟谂的作于南朝宋的《桃花源记》,开头便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而太元,便是晋孝武帝的年号。想来对陶渊明而言,东晋的乱世中,这是最后的盛世。

△ 陶渊明也是在乱世中挣扎

更为深刻的原因当推及陶渊明的生平。他的一生自出仕以来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关系,国势几乎走的都是下坡路。无论经济、地位还是大的政治环境。这一方面使得陶渊明缅怀过往的世俗意义下相对的安宁,另外地,过往的岁月本质上也是昆德拉意义下的“温情时代”,被岁月加冕,拥有一份不属于自己的荣光。

千古文人楷模陶渊明01:没落贵族,内心也有一腔热血其生活背景

晋兴宁三年,亦即公元 365 年,东晋在上文提及的桓温掌控之下。晋哀帝司马丕误食丹药以求长生,却不幸中毒身亡。其弟司马奕即位,就在那一年,陶渊明呱呱坠地。

△ 陶渊明的祖先声名显赫

其时他声名显赫的曾祖父陶侃,已于二十一年前过世。而他的外祖父名士孟嘉,也已于十九年前过世。在那个看中门第与出身的年代,意味着他与上层社会基本上绝缘了。这也是在南朝的宋齐两朝,鲜有人知陶渊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真正有史可考是陶渊明七岁那年,是年乃父陶逸就任安城太守,是年,桓温废司马奕为东海王,立会稽王司马昱,史称晋简文帝。

△ 司马家族

次年简文帝过世,孝武帝即位。陶渊明亦丧父。陶渊明可能第一次直面这个乱世。但从此后十多年间记录的缺乏来看,这段时间可能是他最开心的时光。也可能是他归隐后念念不忘的所谓幸福的岁月。

陶渊明十九岁那年,爆发了著名的淝水之战。此役东晋大获全胜千古文人楷模陶渊明01:没落贵族,内心也有一腔热血其生活背景,但客观上也使得民生匮乏,百废待兴。可能陶渊明于次年为了谋生,在政府做着临时的小官,其职位已不可考。但正是这段经历使得陶渊明在晚年的《拟古·其八》中联想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 淝水之战

太元十一年,庐山东林寺落成,慧远任方丈。时年陶渊明二十二岁。站在后人的视角,这意味着以庐山慧远为代表的有神论的文化输入。因庐山离浔阳很近,陶渊明也就和慧远大师有过思想上的交流。此后是否有神浮现在他的信念中,并几乎一生隐隐贯穿着陶渊明诗文的始终。而在他最后的岁月,我们可以看到了他堪称高贵的放下与超越。

03:心存信仰,陶渊明在另一个方向践行儒家思想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儒家对于他的影响。孔子著名的“未知生,焉知死”与“子不语怪力乱神”使得儒家规避了死亡问题,但对于生死的困惑也贯穿陶渊明的一生。儒家探寻或追求的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亦即通过把握当下以超越生死。可能孔子在七十岁就已然到达这一境界(心从所欲不逾矩)。

△ 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此后他出任桓玄的幕僚,作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林二首》,开始表达出对于前途的忧虑。次年,又作下《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进一步表达出这种忧虑。从中隐隐可以看出他与桓玄的不合——无论是性格还是信念。

是年冬,其母孟氏过世,陶渊明遂借奔丧之名远离了这个危险的生命。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点与政治无关,桓玄的野心勃勃与陶潜的隐逸但不洒脱的性情形成较大的反差。

△ 野心勃勃的桓温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陶渊明的儒家情怀恰恰体现在他对于乡村田园的描写,比如作于三十九岁时的四言诗《劝农》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关系,在描述先民的劳作与收获之后,笔锋一转,于结尾处写下孔子与董仲舒对于农业超然乃至鄙夷的态度,表明了自己愿意追寻(他心目中的)先贤。无论是借口还是真实的想法,都展现了陶渊明在自然面前的任性一面。今天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铸就了他的悲剧。

劝农(节选)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 陶渊明的矛盾

然而,是年风雨如晦,公元 403 年,桓玄篡晋为楚。于是心怀报国之志的陶渊明投笔从戎,成为刘裕的参军。是年,他写下诗经体的《停云》、《时运》和《荣木》。《停云》也作于风雨如晦的战乱之中,展现了作者在《世说新语》意义下的“雅量”。

千古文人楷模陶渊明01:没落贵族,内心也有一腔热血其生活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停云”从此作为一个意象进入中国文学与文学史。一如“潇湘”、“南浦”暗喻别离,“停云”也暗喻着对于远人的思念。

△ 陶渊明也渴望知己

另一方面,陶渊明写下了《荣木》,这首诗在后人的眼里,表达了陶潜强烈支持刘裕恢复晋室道统,并痛打落水狗式的讴歌自己老上司桓玄的溃败。这也是展现出他入世一面的诗文之一,相似风格的另一首四言诗是《命子》。这也是笔者相信他有着强烈的入世之心的理由。

而在《命子》中,陶渊明先是历数自己祖先从尧舜时代到东晋的荣光,并表示了对于自己和儿子陶俨的失望。

△ 陶渊明念念不忘家族的荣耀

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陶渊明依然得以从容地面对纷杂繁复的“城头变幻大王旗”,这得益于他最为基本的物质保障。在今天的太平盛世我们感受不到这种保障,但这实际上是一种福祉,这种物质上的保障弥足珍贵。

尽管渊明亦不免俗,但笔者相信,对他而言有着更重要的东西,否则在他彻底归隐后不会拒绝朝廷的征召。或许是儒家的道统信仰,或许是率性而为的自由。

△ 陶渊明在另一个方向践行儒家思想

但注意,不必把舍弃物质保障的陶渊明看得多么崇高。《论语》引用孔子的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关系,从吾所好”。人存于世,就是和自然与其他人的博弈。陶渊明只是出于道德和兴趣等因素选择了前者,我们多数人选择了后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