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北战将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以“乡愁”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将乡愁情绪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式,有助于唤醒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乡愁”是一种情感状态。从词源学考察,乡愁有“”和“”两种表述。前者将乡愁归结为一种由思乡而导致的疾病;后者则认为乡愁是一种怀旧情绪。1688年,瑞士医生Hofer通过对出国作战的士兵和随从进行跟踪调查,进而提出了“思乡病”的概念,认为乡愁就是“一个人由于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且害怕再也回不到自己家乡而感受到的一种怀旧和痛苦的情绪”。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里,乡愁理论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它广泛存在于南征北战的将士、背井离乡的游子、漂泊在外的过客心中,具有沉重的历史感和丰富的层次性。从《诗经》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乡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北战将士,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到唐代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再到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诸多文学作品曾对乡愁展开描述,以抒发人们对故乡、对亲人的眷念。

与西方乡愁和传统乡愁有别,中国现代乡愁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蕴,包含对乡村发展的深刻关切乡村振兴文化,以及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不同场合谈到乡愁问题,并做出了系列部署。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农村建设要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可以说,新时代的乡愁理论已经开始从文学领域向政治领域转向,成为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指引。

乡愁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住乡愁,是对时代发展和人民情感需求的呼应,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意。

首先,留住乡愁,可以激发情感共鸣,增进乡村文化自信。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国是农耕古国,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深藏着对故土亲人的眷恋。无论是少小离家的忧思别绪,成年后衣锦还乡的祝福和期盼“乡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北战将士,还是暮年之际落叶归根的精神信仰,乡愁广泛根植于人们内心,代表了一种共通的情感体验和价值主张。这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乡村振兴文化,也是乡村得以延续的重要特质。很多人终其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故土寻宗乡村振兴文化,为的就是让身体和心灵能够抵达最温暖的归依。记住乡愁,人心自安。留住乡愁,可以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使之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纽带。

其次,留住乡愁,可以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动能。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当今社会正在加速迭代变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让农村人口大批量向城市迁移,乡村空心化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统计显示,目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常驻人口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在此情境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动能严重不足,亟需召唤新的主体介入。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乡愁具有巨大的感召力。留住乡愁,可以激发主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体情绪转化为投身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动力,从而吸引他们积极投身到返回家乡、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具体实践,与留守村民一起,共同汇聚成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乡愁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有多重路径。

第一,以乡愁符号为载体,重构乡村文化空间。乡愁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它关乎内心,也具有特定的空间指向。家乡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庄严肃穆的旧祠堂,光影斑驳的土墙壁,以及村口的堰塘、广播站和打谷场,都是与乡愁有关的空间载体。它们承载了村民的集体记忆,也是人们寻找自我、回归自我的情感坐标。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保护那些留存至今、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民居、古建筑、古牌坊,让传统文化有根可依,得以延续;另一方面,积极挖掘原乡、原味、原生、原貌的乡愁元素,构建乡村博物馆、民俗馆等现代空间形态,讲好村庄故事,展示乡村文化。它们不仅可以成为具有高辨识度的乡村文化新地标,也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参观游玩,实现文化保护和文旅产业发展双赢。

第二,以乡愁资源为内容,活化乡村文化体验。乡愁发端于农耕文明。“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审时度势、和谐共生等朴素思想,积累了从育种、耕种、灌溉、丰收、储藏等一系列系统科学的农业生产经验,由此构成了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显著差异。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弘扬农耕文化,探索开发具有参与性的农事活动,吸引大家撸起袖子,撩起裤腿,走到田中,亲身体验种植、采摘、收割、丰收等农事生活,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同时,积极发展和农耕文化有关的节庆活动、手工艺体验、实景演出、文创产品开发等业态,活化乡村文化形态,营造层次丰富的文化体验。2018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每年农历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类似活动的举办,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合理性。

第三,以乡愁情愫为引领,创新农产品包装,推动产业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乡村有一个乡村的特色农产品。它们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成为留存于唇齿之间的生动乡愁记忆。熙来攘往的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来自家乡的土特产,携裹着浓浓的亲情,成为远离家乡的游子们最好的心灵慰藉。那就是灵魂里割不掉、舍不弃的乡愁味道。将乡愁情愫引入农产品包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情感价值,赋予品牌更强大的文化张力。具体而言,一是对乡愁元素和乡村符号进行提取和图形转化,创作富有乡村韵味场景插画,增加农产品包装的文化内涵;二是借鉴乡村石器、木器、陶器等器物的造型,使农产品包装结构更具有亲和力;三是结合受众审美心理,因地制宜选择天然环保的包装材料,让农产品包装更符合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由此,以乡愁为引领,创新农产品包装,助力农产品销售,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同频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