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苏平同志撰写《三晋史话》丛书总序全文发表

编者按

山西表里山河,物华天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4500万年前的一缕曙光,180万年前的一堆圣火,4300年前的一座都城均证明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充满了神奇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山西,希望能够了解山西,了解华夏文明。为了向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提供帮助,也为了向世人展示山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特别是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编撰了一套介绍山西历史文化的丛书《三晋史话》。在丛书刚刚出版之际,本报特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同志撰写的《三晋史话》丛书总序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山西,领略表里山河的壮美风光,感受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山西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充满了神奇。如何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提供帮助,给他们留下一个简要、生动而又难忘的记忆,这就促使我们萌发了编撰一套介绍山西历史文化丛书的想法。

经过大家的努力,《三晋史话》丛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套书总体成套、分体成册、图文并茂,好看、好记、好用也好带,能够把山西最具历史文化价值、最想告知读者的精华展示出来,让朋友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山西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参与编撰的各位作者和专家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历史负责、对民族文化负责的精神山西历史文化,精心设计,反复研讨,认真修改,完成了这套12卷200余万字的丛书。这是我省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向社会宣传介绍山西悠久历史与文化贡献的珍贵典藏。在此,我向参与丛书编撰、出版工作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胡苏平同志撰写《三晋史话》丛书总序全文发表

山西表里山河,物华天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省委书记王儒林同志将山西历史文化的特色概括为“三个一”:一是“一缕曙光”。即距今约4500万年前,山西垣曲就有被专家称之为“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的曙猿存在,它不仅证实了人类远祖很有可能起源于中国,并且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二是“一堆圣火”。大家知道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的开端,而距今约180万年前,山西芮城西侯度就出现了古人类活动的身影山西历史文化,先民们在这里点燃了第一把圣火,留下了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遗迹;三是“一座都城”。近40年的考古探明,距今4300年左右,尧帝在山西襄汾陶寺建都,陶寺就是尧都,山西南部所在的“中土之国”是“最早的中国”,“古中国”正是从这里走来!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山西作为中原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早在人类揖别洪荒之初,神农炎帝就在晋东南高平羊头山一带播五谷、尝百草,实现了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的重大历史转折,开创了延续几千年灿烂的农耕文明。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凸显出“古中国”的遥远和厚重;夏县及周边丰富的夏文化遗存、垣曲及周边确凿的商文化遗存,生动展示了夏商时期河东大地在文化演进中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西周春秋时期,晋国延续600余年胡苏平同志撰写《三晋史话》丛书总序全文发表,对推进华夏文明的进程发挥了主导和引领作用。战国时期,韩、赵、魏都源出山西,胡服骑射、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重大事件,都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秦汉以降,山西始终发挥着民族熔炉的作用,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辉煌篇章。宋元时期,山西新的经济、文化发展元素不断滋生,杂剧演出繁荣兴旺,成为中华戏曲的摇篮。明清时期,晋商把山西人的智慧与勇气推向了极致,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八路军三大主力在山西创立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敌后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绩。

胡苏平同志撰写《三晋史话》丛书总序全文发表

山西历朝历代的杰出人物灿若星辰,影响深远。炎黄二帝、尧舜禹等英雄先祖胡苏平同志撰写《三晋史话》丛书总序全文发表,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基本价值体系。后世山西,名人辈出山西历史文化,诸如称霸中原的晋文公,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经营西域的班超,忠义仁勇的武圣关云长,推行改制的冯太后,杰出女皇武则天,再造大唐的郭子仪,精忠报国的杨家将……仅闻喜裴氏一门就有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还有狄仁杰、司马光、杨继宗、傅山、于成龙、陈廷敬、栗毓美、祁寯藻、徐继畬等一大批廉吏能臣,卫夫人、法显、王通、王绩、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柳宗元、白居易、卢纶、温庭筠、米芾、马远、元好问、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等名垂青史的文化名人。

山西多样性的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许多影响中华文明的改革,首先是在山西地区孕育、展开,进而推动了社会进步。著名的“曲沃代翼”,为晋国的全面发展掀开了崭新篇章;“郭偃之法”,为晋国称霸中原提供了思想源泉;三家分晋、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以子夏、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以李悝、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吴起、尉缭子为代表的兵家,以公孙龙、惠施为代表的名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秦汉以后,均田制及全面“汉化”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天下政治的格局和发展方向。隋唐以后的一些著名政治人物如柳宗元、司马光等,致力于社会改革与改良运动,为中华文明进程的延续提供了动力,也为后人留下深刻印记。

胡苏平同志撰写《三晋史话》丛书总序全文发表

山西这块土地上留存着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是观瞻5000年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目前,山西境内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其中有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3处蜚声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52处,数量居全国第一。旧石器文化遗址有464处,早、中、晚期自成序列,为全国仅有。新石器时期各种文化类型在我省都有发现。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省现存各类古建筑共计28000余处,时代连续,品类齐全,全国仅有的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元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占到全国存量的75%左右,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全省现存古壁画24000余平方米,彩塑12000余尊,素有“东方艺术博物馆”美誉。全省现存大小石窟石刻1112处,东汉以来各类碑碣5万多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省现存古民居、古城池9300余处,高平中庄村元代姬氏民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民居实例,襄汾丁村民居、灵石王家大院、祁县乔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及定襄阎锡山旧居等,集中反映了我国明、清和民国时期北方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全省现存历代长城1400多公里,涉及战国、汉、北魏、东魏、北齐、隋、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是我国保存长城朝代跨度最大的省份,其中东魏、北齐、隋、宋4个朝代的长城为我省独有,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娘子关、平型关等关隘仿佛仍回荡着战争的声响。全省现存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1466处,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五台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晋绥边区政府旧址、平型关战役旧址、百团大战旧址等承载着抗战胜利的伟大记忆。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山西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历史文化名镇8个、历史文化名村32个。四大梆子、民间歌舞、锣鼓艺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6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8部,均居全国前茅。山西荣获中国戏剧大小梅花奖的演员有217位,在全国遥遥领先。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山西文博会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很高美誉度的知名展会。

山西从北到南,根据各地文化遗产的禀赋和特点,分为五大特色文化区:北部(大同、朔州、忻州)边塞佛教文化区,通过充满沧桑的边关、长城,见证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风云;透过享誉世界的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五台山,体悟博大而深邃的佛学文化。中部(太原、晋中)晋商文化区,通过闻名遐迩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常家庄园等晋商大院展示晋商的辉煌;透过一间间店铺、一座座票号、一本本字据等实物遗存展示诚信的魅力。南部(临汾、运城)根祖文化区,通过西侯度、匼河、丁村、陶寺等重要考古遗址,领略文明源头的震撼;透过德孝天下的尧舜文化、义薄云天的关帝文化和荡气回肠的大槐树文化,品味华夏血脉的传承。中西部(吕梁山脉及沿黄地带)黄河民俗文化区,通过悠悠的临县碛口古渡、河津龙门古渡、芮城风陵渡、永济蒲津渡等古镇、古渡口,追溯逝去的华章;透过娓娓的民歌、民舞和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倾听历史的回声。东南部(长治、晋城及阳泉)太行生态文化区,通过王莽岭、太行大峡谷、皇城相府、沁河古堡、娘子关等自然人文景观,见证迷人的太行风光;透过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等神话传说领略历史的变迁。也正是依托这些厚重绚丽的文化,山西逐渐形成了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八大文化品牌,立体式、全景观地展现了华夏文明看山西深厚的文化内涵。

行走在三晋大地,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山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能感受到山西人民淳厚善良、忠义仁勇、坚韧执着、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与崇高精神。回顾并梳理山西的历史文化,可以从一个极为重要的角度了解中华文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找回民族文化之根,延续优秀文化之脉,增强我们创建现代文明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特别是弘扬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能使我们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无穷智慧,对我们展示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