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位北上民主人士齐聚沈阳追寻北上历史足迹

70多年前,大批民主人士响应“五一口号”奔赴东北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活动,辽宁省沈阳市成为了这一重大史实的发生地、见证地。11月18日至19日,“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沈阳,20余位媒体记者连续两天实地走访,追寻民主人士北上的历史足迹。

见证北上历史

今天的沈阳站,既是见证了百年风云的历史建筑,也是现代化的交通枢纽,每天迎来送往着无数旅客。“当时还叫沈阳南站,1950年5月才改名叫沈阳站。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从香港等地辗转北上的三批民主人士中,有两批是经由当时这座沈阳南站抵达沈阳的。”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张恺新介绍说。

图为沈阳站。(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1948年12月6日,马叙伦、郭沫若等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从安东(今辽宁丹东)登陆后乘安沈铁路列车抵达沈阳南站。此时沈阳历史文化简介,沈钧儒等第一批北上的民主人士还在从哈尔滨来沈阳的路上。1949年1月10日,李济深等第三批民主人士从大连港登陆后乘专列抵达沈阳南站。至此,34位北上民主人士齐聚沈阳,共同为新政协的筹备集思广益、建言献策。1948年底至1949年初,北上民主人士多次在沈阳南站乘坐专列往来于东北各地沈阳历史文化简介,参观东北解放区新貌。1949年2月23日,在沈阳的民主人士从沈阳南站乘坐“天津解放号”专列出发前往北平,继续参加新政协筹备活动。

1949年1月26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军区以及东北各界人民代表在沈阳市宏大电影院举行盛大会议,热烈欢迎为参加新政协会议北上东北解放区的民主人士。“一直以来,北上民主人士都是秘密行动,而这次活动则是他们到东北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张恺新讲述道。

34位北上民主人士齐聚沈阳追寻北上历史足迹

宏大电影院后来改成了沈阳市文化宫。图为当年北上民主人士欢迎会的主席台。(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展现家国情怀

“当时34位北上民主人士齐聚沈阳追寻北上历史足迹,第一次到沈阳的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听说此地有一个鲁迅文艺学院,是由延安鲁艺辗转来到东北解放区而建立的,很有名气,便特意要来看一看。”张恺新介绍说,1949年2月21日,许广平带着周海婴来到鲁迅文艺学院看望全校师生,还应邀做了一次讲座,并将沈阳东北书店出版鲁迅著作的版税捐献给了该校。

34位北上民主人士齐聚沈阳追寻北上历史足迹

图为鲁迅文艺学院旧址。(李文学/摄)

后来,鲁迅文艺学院演化发展成为今天的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而2021年起在全国巡演并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的话剧《北上》,正是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编排的剧目。

“这部剧讲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秘密护送李济深等民主人士成功北上的故事。”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话剧《北上》编剧张连波在座谈交流时表示,该剧以我敌双方“护送”与“反护送”的明暗斗争为主线,以三位主人公爱恨情仇的交织演进为副线,旨在展现中共基层党员及著名民主人士在北上历程中的初心与使命、献身精神与家国情怀。“北上历史的时代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挖掘。”张连波强调说。

张连波在讲述话剧《北上》的创作历程。(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大道薪火相传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众多北上民主人士曾入住沈阳铁路宾馆,并在这里多次举行时事报告会、座谈会,还举办过联欢晚会和茶话会。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34位民主人士,与在河北平山李家庄的21位民主人士共计55人,联名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表示对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坚决支持,并宣告“愿在中共领导下,为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主人士联名发表的这份重要文件沈阳历史文化简介,就是在沈阳铁路宾馆酝酿起草的。后来这里更名为辽宁宾馆。”沈阳市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马今介绍说。她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马叙伦的孙女。辽宁宾馆内,站在马叙伦曾经下榻的房间门前,马今有些心潮澎湃。座谈交流时34位北上民主人士齐聚沈阳追寻北上历史足迹,马今表示,民主人士北上不仅仅是一段旅程,更是对光明的选择、对道路的选择。系统深入地挖掘这段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对于思考民主党派在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大计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马今在讲述爷爷马叙伦当年北上的那段历史。(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作为后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北上民主人士宝贵的献身精神和家国情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推进多党合作事业作出更大贡献。”马今表示。(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