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县湖湘文化调研团队到李希特文化艺术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

2021年7月3日,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辅导员李子涵老师带领双峰县湖湘文化调研团队前往李希特文化艺术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峰民间剪纸文化的相关调研。调研团队拜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双峰县文联副主席李希特先生。他于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与传统剪纸不同,双峰民间剪纸的代表人物李希特先生把目光投向文人意趣,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类题材的创新和技法的创造,制作出精良而富有内涵的剪纸作品。

8.12.01.png

双峰民间剪纸于2011年被评为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作剪纸作品的过程中民间文化艺术馆,开拓性地采用剪、切、凿、刻等多种裁剪手法;融入书法、篆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这被称为剪纸的“新风格”,同样也是双峰民间剪纸的独特内涵。

双峰县湖湘文化调研团队到李希特文化艺术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

跟随指引扶着木质阶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幅工艺精湛的剪纸成品,细细观来,细密而精致的纹饰,层层相叠的镂空图案所营造出来的立体感让人叹为观止。

步入内堂,李希特先生的三位弟子正在持纸运刀,纸屑从指缝间掉落,短短一分钟内手中简练的图案便铺开在眼前,李先生在他们身后躬身指导,师徒之间授业解惑的相处图景令人感慨。

8.12.02.png

金剪一把、红纸一张,一转、一捻双峰县湖湘文化调研团队到李希特文化艺术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一朵花随着徐徐展开的纸张绽放在苍劲有力的手中双峰县湖湘文化调研团队到李希特文化艺术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刚与柔在刹那间达到至美之境,手指上的老茧仿佛也在诉说着往昔历史岁月。

根深叶茂,薪火相传

传统的剪纸作品临摹日常景物,剪出花卉树木、飞禽走兽;也记录日常生活,将节日庆典、祭祀典礼的场景保留下来;或者将各种神话传说、戏曲剧本搬移过来。一张红纸浓缩着民间社会的生活百态。

从某种意义来说,剪纸是民众自觉地对于社会文化的一种记录。正厅内高悬于墙的《富贵有余》一作,便是以圆形和长方形作为基本形态,上部的圆形框架内融合了莲、鱼、富贵牡丹等中国传统元素的图案,下部的长形框架中繁花锦簇,正中的“富贵有余”四字与图案相得益彰,融汇书画山水,精巧玲珑不一而足,颇为溢彩。

然而随着机器流水线制作的统一花纹图案充斥市场民间文化艺术馆,单单在传统题材创作下的剪纸艺术已不能满足大众日新月异的审美。推陈出新,迫在眉睫。

湖湘剪纸,推陈出新

“传统图案跟不上现代变化的节奏,我们得创新”。1940年出生的李希特先生仍旧燃烧着对剪纸艺术的创新热情。如何重新定义剪纸艺术,李先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新风尚——新型文人剪纸。

“将书法、篆刻、剪纸相融合,多一些表现的形式与内容,文化内涵自然而然就丰富了”。这是李希特先生的一大创新点。自他起,具有书法、镌刻等其他传统技艺和美术功底的文化工作者渐渐开始将具有文人意趣的各类艺术形式融合到剪纸中。

在继承与发展双峰民间剪纸文化时,李希特先生并不拘泥于剪纸艺术创造伊始的“剪”字上,而是创造出撕纸与刻纸两种新的方式。

捧起一张张红纸,团队成员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拇指与食指轻轻捻着红纸,指尖微微移动、屏气撕纸——即使只是一个五角星,毫厘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形态。在自己的手指抚上红纸、撕出形状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剪纸艺术——巧拙运用间饱含角度的把握,力道控制中不乏指尖的巧劲。

充盈人文内涵的剪纸艺术背后原来同样体现着数学的巧思,“每一步都要算,多一点可以这样折一下。”李希特先生熟稔的手指拨弄着薄如蝉翼的红纸,这多与少之间是巧与拙的浑然天成。

如何才能练就这样的浑然天成,或许跟随李老先生多年的弟子们可以给调研团队一些答案。

吐故纳新,生生不息

双峰县湖湘文化调研团队到李希特文化艺术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

尹湘峰是李希特先生的得意门生之一,提到入门的契机,他回忆起了多年以前:“李希特先生看到我自学剪纸,就对我说‘你喜欢剪纸怎么不跟我学嘞’,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学剪纸了”。

尹老师拜入师门前,身上已经有一些篆刻手艺。李希特先生便因材施教民间文化艺术馆,慢慢引导他将篆刻的工艺融进剪纸方法当中,篆刻是刚,剪纸是柔,这柔与刚的并济让尹老师的作品充溢着奇妙的深度与质感,渐渐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双峰民间剪纸不仅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着血脉,而且用面向全社会的角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成为了湖湘文化独具风格的名片之一。近年来双峰县经常举办剪纸展览活动、双峰县民间工艺展览活动等文化传承活动,在展览中,李希特师门中产出了不少紧跟时代热点的作品。

其弟子王开健老师自豪地提到,他们一行人在去年的疫情中便以钟南山院士为原型进行了艺术创作,今年的建党一百周年主题活动也创作了相应的红色主题作品。同时,剪纸文化也正走进校园。剪纸传承者们常自发组织走入校园的公益活动,在向孩子们讲解时总会带上几幅融难于易的作品。

一把金剪,一张红纸。在团队将要离开时,李老先生的孙子在工作桌旁握起金剪,正全神贯注于手中的红色纸张。孩子白嫩的小手握着剪刀,一如非遗传承人沟壑纵横的大手拿着剪刀,记忆的窗台边,就着烛光的红纸在刀刃下的沙沙声,不会被遗落。

8.12.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