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摘要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史开上古,延续至今;人文厚重,漕运范本。”原始时期先民聚落形成有狐氏一族,成为黄河下游文明发祥地之一,黄帝之子昌意活动区域,古属“观扈”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先周为“阳狐”地霍堰街历史文化,沙麓山崩、黄河水患叠加兵燹,使地理位置优越、位居烽线要塞的“阳狐郭” 毁灭,而消失在了历史烟云中,民间仍有“阳城”“阳平”之谓,西汉年间,新帝王莽的祖父亦因此被封为阳平侯,魏晋设阳平郡。

1、史开上古:沙麓山、大河、繁水→7000年前小径→有狐氏聚落→昌意→阳狐郭→周朝烽火台遗迹→位居烽线要塞→史书多有攻打阳狐的记载→后世称阳城、阳平;

2、延续至今:秦汉之际再聚城郭→元城县治迁于此→魏晋时期阳平郡→南北朝时期分贵乡县(大名县最初的县名)→隋唐王莽城(六州通衢、河北门户)→唐末被朱全忠所毁→落魄为村落,因滩湾舣舟得名小滩→五代时期霍御里→宋时为北京大名府屏蔽重地及外港→留有杨六郎大战金沙滩的传说→元明再因漕运重镇、商贾云集、日进斗金而得名金滩镇。

关键词:地名变幻 阳狐郭 元城 阳平郡 王莽城 金滩镇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金滩镇,中国著名的古镇之一,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几千年来经历无数次地名变幻。

千百年栉风沐雨,多少名城古都几易其名,司空见惯。

金滩镇靠沙麓临大河,繁水环绕,上古时期有狐氏聚落,为黄河下游文明发祥地之一,黄帝之子昌意活动区域,鲧筑沙丘堰遏洪,大禹自沙丘堰治水起始播为九河。

先周时期有狐氏聚村落建城郭,取“山南水北为阳”之意,名为阳狐,位居烽线要塞,军事政治区位卓越,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毁于山崩兵燹水祸,它作为军事重镇见证着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的万丈雄风。

燕赵文化交汇,齐鲁文化汇通,卫魏文化融汇,多重文化的交融塑造了它独特的精神气质,也作为一种根文化,千百年来影响着金滩镇人的思维、表达和审美方式。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史书载:

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戊寅 齐田庄率师伐晋,围阳狐(今大名东北金滩镇)。

周威烈王四年(前422年)己未 秦代魏至阳狐邑(今大名东北)《括地志》曰:“阳狐郭,在魏州元城县东北之三十二里地也。”

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年)戊辰 齐攻魏,毁其黄城(今冠县的梁店乡黄城村,《括地志》曰:故黄城在魏州冠氏县南十里,因黄沟为名),围阳狐。

周安王(姬骄)元年 赵烈侯八年庚辰 秦伐魏,过安邑至阳狐(今大名东北金滩镇)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秦一统天下,“阳狐郭”毁,遗民迁居黄河古堤之上,籍繁水之利,再为繁华之重地,筑建城郭。

“阳狐郭”虽消失在了历史烟云中,民间至今仍有“阳城”“阳平”之谓。西汉年间,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父亲、新帝王莽的祖父亦因此被封为阳平侯。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郡,建元城县(初治今张铁集乡故城村,因地处齐、卫、魏三国交界,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拱卫魏武侯别都的军事重镇,故而令公子元驻守,并食邑此地。),县境属魏郡。

“阳平”势高避水患,临两水利交易,居烽线要塞,军事优势卓越,移位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元封年间黄河泛滥徙为治所,是为元城。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以魏郡东部划阳平郡,郡治所在元城县。这是大名县域成为现今冀鲁豫三省交界区域中心之始。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十六国前燕建熙年间(公元360年),从元城县分出一部分组建了贵乡县,治所经三次迁至孔思集寺(魏州大名府故城前身),这也是有大名县之始,亦是“先有金滩镇后有大名府”之说的源起。

贵乡:大名县本元城县一部分,燕慕容暐始别置县曰“贵乡”。因汉武帝时,王翁儒徙魏郡元城委粟里,地值沙麓山(北沙窝庙村),其女孙政君为孝元皇后,历汉四世,父及兄弟皆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时目其里为“贵乡”。(《民国•大名县志》)。

设置贵县先后,县治名称变迁:贵乡县→广晋县→大名县。

州郡府名称变迁:贵乡郡→魏州→冀州→魏州→大名府→魏州→兴唐府→广晋府→大名府

隋开皇六年(586年)分元城县马陵之战一带置马陵县。唐前期,置总管府、都督府,设河北道,在魏州喊出行政区名“河北”第一声,位于现在金滩镇的元城县治所被史书称为王莽城,有着“六州通衢,河北门户”之称。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朱全忠假道魏以伐河东,葛从周败魏兵,遂屠元城。被毁后落魄为村落,因居繁水河岸滩湾舣舟得名小滩,又有金沙滩之名。

五代时期因驿或为地方组织治所为霍御里。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宗仁宗建陪都北京大名府,为“四京”之重,使大名之域达到鼎盛时期,也是大名七为陪都之最。小滩因“商贸经济发达,商业和手工业集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而成为北京大名府的屏蔽重地,是“澶渊之盟”的主战场,杨家将大战金沙滩留下千古佳话;

自元以来,为转输要道,明朝设河南布政司,朝廷设户部分司而成为古代中国的漕运重镇,商贾云集、日进斗金而得名金滩镇。

地名见证沧桑变化:

沙麓山,不是普通的山,而是彪炳史册的历史名山。西周天子千里迢迢地来过,可以说是天子特别欣赏的观赏胜地。

不过,沙麓山之于金滩镇霍堰街历史文化,远不止于美景。

历史上,沙麓山所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沙麓山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峰,而是和东南部的山峰丘陵相连,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绵延山脉,直到今濮阳市以东。我们姑且称之为沙麓山脉。

古代,黄河西出潼关,起初没有流到今河南省濮阳市,沙麓山脉便把滚滚西来的黄河阻向北去。2600多年之前,沙麓山脉和滔滔黄河,成为古冀州与山东的天然屏障。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沙麓山距离太行山不足100公里,成为冀北走廊的南端咽喉,元城县这块宝地那时候乃是控制冀北走廊(今河北省中南部,被黄河和太行山屏蔽为一条南北走廊)咽喉的锁钥。这块宝地的战略位置这么重要,当然要吸引历史名人纷至沓来,当然要成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平台,这块宝地的历史当然光辉灿烂。

一方水土孕育一个地名。“古老的阳狐郭,此山就是源,此水就是源。”张景淼登沙麓山遗迹顶扶于“太后岭”文化碑遥望黄河故道感慨道。“阳狐郭”“阳城”“阳平郡”这些铭刻在金滩镇人身上的地域符号,就源于这座美丽的沙麓山,这条华夏的母亲河。

一个地名承载一方文化。包含孕出汉孝元皇后、新帝王莽的委粟里等遗迹,早已深埋于地下,但“九侯五大司马的贵乡”至今为人传颂。

七千年来,沧海桑田,黄河改道,沙麓山崩,永济繁水归卫,无论名称如何风云变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奠定了金滩镇延续至今的发展根基,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城建诉说堪舆卓越:

金滩镇靠沙麓、临大河,依山选址,临水筑城。双井字郡城规制,中轴线面向阳,次干街道折返联通中轴。南北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东西轴三处十字街贯穿全城。俯瞰其整体格局,南北长东西窄,西北隆起,形似凤凰;街巷纵横交错,居中耸立,状如腾龙。

中间青龙大街蟠旋曲折,蜿蜒屹峙,势如龙脊,礴势壮美,气势恢弘。“龙脊”绵延七里贯穿全城,各种极富历史文化的景观节点遗存星罗棋布,店铺鳞次栉比彰显商贸繁荣,如颗颗“明珠”镶嵌于龙身,串连起来宛如一顶绝美的玉带皇冠,故有着“华夏第一龙脊城”之美誉。

四周坡缓低平,宅邸成片里巷通联。大十字街建有魁星楼,由此顺着龙脊举目观望,城内所有的建筑尽收眼底,都像是巨龙的鳞片,美化着龙貌点缀着龙身,实或不可缺,同时它们又像是依偎在巨龙身旁的盘虬幼龙,在寻求母体的庇佑。羊市街建有魁星楼,平时可聚文雅之士,战时可斩截黉分辘把来犯之敌。魁星楼顶阁有鼓,皆有望楼之用,乃是重中之重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南观城外北观城内,以便于随时随地对城察外观内,保城民四时安全。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外围护城壕,水水逶迤相连龙水交融;内设廿八坑,坑坑纵横互通颐养青龙。实在是“形神堪俱全,山水舆依绵”,构建完美和谐;“势飞白云外,影倒运河里”,运势源远流长。可谓方位学、水运学、地理学运用极致,实乃龙凤呈祥之古镇。

金滩镇南有龙尾坑,北有龙须沟。敬天地祭三十六座寺庙,演五行居七十二个胡同。三面保民环城墙,临水跨岸建桥三码头;六门炫耀通街巷,川街筑宅聚铺六路汇。使其成为一座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

金滩镇靠沙麓,大河、繁水行于左右!

古老的金滩镇古城,千百年来风貌依存,见证着历史名称的变迁,也见证着燕赵齐鲁,卫魏晋洛文化交融霍堰街历史文化,其如何塑造这片土地的独特精神气质?很多历史专家认为,金滩镇史开上古延续至今,历史遗存之丰富、文化层次之鲜明、脉络之完整,影响之深刻,在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中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