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哲学教科书

《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哲学教科书,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都拜读过,他们通过对《周易》的眼睛,传承圣道,融合新知,铸造出有时代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哲学教科书

总的来说,《周易》是一部凝聚了中华古代圣贤的生命智慧、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然而,这样一部著作到了近代由于各种原因的阻碍,虽然对易学的研究有了一点点的成就易经文化知识,但始终没能构建出反映出这一时代特色的新易学。因此,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这种困境,易学研究在21世纪重新“活灵活现”于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哲学教科书,应当成为当今学人,特别是易学研究专家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哲学教科书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遭遇大变革,思想观念也因之数变,但儒家哲学的形态至今仍未脱去宋明理学的窠臼,易学的研究则更是在清代文献考证、辨伪的惯势下难以自拔而面临着相当大的窘境。表现之一,就是直到现在,在《周易》诠释的体例方面还未能有大的突破,因而,亦未能建构出具有现代理论色彩的新易学。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清代以来,易学理论思维的建构逐渐趋于衰落。清代易学,受明清之际实学的影响:《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哲学教科书,其路向基本上是从文献考证和辨伪的角度清算宋易中的图书之学,进而转向汉学(易)的复兴。如其代表人物惠栋、张惠言等,均以推崇和解说汉易中的象数之学为己任,或以汉易为正统;而焦循等人,虽并不唯汉易是从,但也仍是以汉人解易的精神,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

“一般说来,他们的易说,缺乏探讨哲学问题的兴趣,在理论思维方面很少建树。”这表明,传统易学发展到宋易阶段后,至清代再也没有创造出新的理论形态。“因此,清代的易学及其哲学,就其理论思维发展的总的趋势说,可以说是由高峰走向低坡。”换言之,到清代,易学理论思维已经开始走向衰落。

作为近现代易学发展的基础,这未免显得有点先天不足。不过,从易学史上来看,易学理论思维的衰落,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汉代易学就曾走进象数学的死胡同而不能自己。但物极则反,“衰落”的事实反而往往促使人们另辟蹊径,寻找脱困的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王弼易学的出现,就是明证。而且,易学史上,多数解经体例的发明,也都与摆脱前人的困境,进行理论思维的新尝试有关。

:《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哲学教科书

其实在清代,这种努力也未尝没有进行,前面提及的焦循就曾试图融会西学,建构新的解经体例易经文化知识,可惜的是,清末以来,中国社会变化至巨,易学的反思与建构尚未深入展开,就无奈地遭遇了近代西方学科体制的大举东进,经学的知识系统遭到裂解,经学的价值追求遭到抛弃,因此,易学理论思维的振衰起痹,面临了易学史上从未有过的挑战。

其二,近代学科分类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裂解,更使先天不足的近代易学研究雪上加霜。传统经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融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史学、文学、文字学、文献学等于一体。拿易学来说,它不仅有一套知识系统,而且这套知识系统本身还寄托了经学家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因而,在他们的眼中,《周易》经传同时也是一部教人“进德修业”、“穷理尽性”和“乐天知命”(安身立命)的圣经宝典。

可以说,这套“知识系统”是知识、信仰乃至生命体验圆融一体的,人们往往透过对它的研究,理解宇宙自然,认识社会人生,践履行为规范,提高精神境界。然而,近代学科体制进入中国后,文史哲分家,文史哲各门类内部又分而细分,一切研究均对号入座,传统经学的综合性便在这分而细分中被一一瓜割,其知识系统被打乱,其价值追求被消解。结果,易学究竟应该归哪个学科研究也成了问题,或者是:搞文献的不理会哲学理论,搞哲学的不理会文字训诂,各说各话易经文化知识,言人人殊,何谈易学的发展?

其三,价值观念的模糊与错位,使易学研究失去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近代西方学科体制的东进,是与“五四”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相依而行的。“五四”的精神毋庸置疑,反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其积极作用亦绝对无可置疑。但思想解放并不等于文化建设,反传统是否需要反掉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反传统是否需要否定掉中国古人的生命智慧?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精英们迫于救亡图存的现实而未遑多思的问题。

:《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哲学教科书

:《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哲学教科书

其结果是,泼洗澡水,同时也泼掉了刚洗干净的婴儿。例如易学,被拉下经学的“神坛”(顾颉刚语)固无不可,但传统解易的体例,传统易学的知识系统也一并被扫除,则实在是“过犹不及”了,这无疑等于斩断了易学发展的经脉。现代易学研究,就其主流而言,少有关注其解经体例者,即使关注,也往往把重点放在体例与经义是否相合的实证层面。例如著名易学家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的“传解”中,就经常运用如下四类表达方式,以表现传之解经的正确与否:

第一类:“与经意同”;

第二类:“余与经意同”;

第三类:“传解卦辞与经意同”、“其余字与经意同”、“字义与经意同,而文义异”;

第四类:不明言“传解”与“经意”同否。

这种解经方式,其最大的损失在于忽视了解经体例的本质内涵(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从哲学的角度挖掘了解经体例的本质意义)。这也难怪在现代易学研究中,文献学的解释思路一枝独秀了。

至此,关于“周易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困境”的问题就跟大家讲解到这里,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您可以关注一点高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