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孔子思想中的“和谐”理念

PAGE PAGE 1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孔子思想中的“和谐”理念为例摘要: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最主要代表,其和谐思想对中国影响非常之大。虽然其思想是专注于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对于今日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整体而言,孔子的和谐思想包括三个层面,即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孔子与儒家哲学下载,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以及人与社会的尚礼等思想。这三个层面的思想内涵,对于今日的生态和谐,注重公平正义的社会和谐以及注重礼仪的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能起到积极作用。关键词:孔子 儒家 和谐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以和为贵”思想,如“和为贵”、“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等。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以和为贵”思想,为人的心理和谐的安立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石。 从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描绘的美好的和谐社会是由《论语》中经常提及的仁、智、勇来构建的。内外兼修,才会具备美好的心灵,他的一言一行才会受人尊敬和推崇。因此,要达到社会和谐就必须具有个体的心灵美,只有每个人都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可以说,个体心灵与自身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一、孔子和谐思想的具体表达(一)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在《中庸》中指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环境和各种生物、非生物相互适应就能协调万物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万物育也”的有利形势,所谓“中和”孔子认为就是和谐与协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教化。此天下之所以为大也”。万物虽然各有其规律性,但这些规律是兼容的,即“道并行而不悖”,能够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因为众多规律性的相互协调(即小德川流)导致客观世界的和谐(大德教化),才能出现容万物的广阔天地,达到“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自然的朋友,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这个思想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启示。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造福了人类,但是同样破坏了自然、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也说明巧用自然规律,天地是很大的,为人们走出自然环境与资源危机指出了方向。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有好坏两面,重要的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

剑既可用以为真理与正义而战,也可作为行凶与犯罪的凶器。人不能没有火,但火也能烧毁财产与夺走生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运用科技是要遵守自然规律。科学必须在已取得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万物之问的和谐与平衡状态,科学面临从分散走向综合和从技术走向规划的巨大转变,而要实现这个转变,就需要建立协调平衡的指导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代社会,弊端丛生,对大自然索取无度,永不餍足;又奉行科学万能、科学至上主义,肆无忌惮地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须知,人类仅仅掌握和运用与物质享受有关的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二)“仁者爱人”——人与人的和谐《论语·学而》讲道:“礼之用,和为贵。”礼之运用,贵在能和,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提出“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也是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主张“和为贵”,孔子所主张的“仁”,基本思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就是“亲密”或者“亲”爱。这也就是孔子所主张的抽象的或者基本的人性,是人之为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性。今天的世界,由于对利益和权力的争夺,就造成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抗,甚至于战争;对金钱的追求,造成了人们物质欲望的不断膨胀;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样就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比历史上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仁爱”与“爱人”。我们要学会爱,要学会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爱身边的每个人,爱地球上的每个人,只有学会爱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孔子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我们才能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温暖,感受到人在世间的责任。我们应该相信,在这个人世间,只要有一份善意,就会有一份冰雪的融化,只要有爱的传递,就会有责怨的消减。(三)“以礼释仁”——人与社会和自我的和谐《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段话,不但说明“中” 的思想源远流长,而且强调指出它的重要性。尧传舜,舜传禹,只交代一句话,就是“允执其中”,并认为如此便可“天禄永终”,可见这个“中”多么重要。又说舜是大知的人,为什么说舜有大知呢,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舜能够“执其两端孔子与儒家哲学下载,用其中于民”,进一步说明“中”的重要以及“中”的难能可贵。关于“中”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在处理人与自我和谐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允中”、“执中”。“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方法和一种修养境界。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结构不断调整,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日益多元化,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尤为重要,要能够善待自己,保持自我处在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健康的状态。

坚持“允中”、“执中”,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整体利益,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操守,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有着积极作用。二、孔子和谐思想对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党在新时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来做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中国儒家仁学思想正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所需要继承借鉴的思想理论。第一,先秦儒家仁学思想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认同,把坚持公平正义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柱石,扬弃了传统文化中将公平等同于平均主义的缺陷。社会的和谐需要人们有着统一的价值信仰体系,而中国是宗教信仰淡漠的国家,那么能够承担这一作用的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由此产生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以现代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儒家仁学思想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凝聚力之一。第二,先秦儒家仁学思想传承和弘扬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的文化精神。先秦儒家仁学思想中的“和”包含着“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这种和谐共生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文化底蕴。

尽管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但社会不同集团之间应相互包容、平等相处。但宽容绝不是无原则的,也不是无限的,而“和而不同”思想的精妙也在于,它强调“和谐”的同时,坚持“有异”的存在。当然这里所说的“和谐”是包容了“异”的“和”,而不是排斥“异”的“同”。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的统一。第三,先秦儒家仁学思想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注重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的传统。儒家仁学思想中对个人的修身要求是保证社会和谐的要素。总之,先秦儒家仁学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孔子与儒家哲学下载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孔子思想中的“和谐”理念,不仅存在于过去,同时存在于我们每一个现实的人的无意识里并渗透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博大精深的儒家仁学思想把我们与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结起来,显示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连续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继承和弘扬其中的精华,去其糟粕,赋予它们现代的内容和形式,使之在现代和谐社会建构的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参考文献:[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杨伯峻,杨逢彬译注.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3]叶金宝.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4]石国兴.《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探析[N].光明日报,[5]汤一介论“天人合一”[J].中国哲学史,2005 C2 2010-4-13.[6]杨秀莲.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与归宿—和谐人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