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状元境”公交车站站牌变了模样

近日,福州“状元境”公交车站站牌变了模样,在乘车线路信息之下,以前的广告变成了一段简洁的文字典故,对“状元境”地名的由来及其历史故事做了介绍。这个创意来自福州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福州交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效果好,他们将考虑扩大这种站牌的普及度。(1月7日《东南快报》)

一方水土一方人福州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绵延发展典故生。文史专家认为,福州富有文化气息的公交站名有很多,如蒙古营、旗汛口、象园头等,这种解释性站牌的尝试和推出,等于用一扇扇细节的窗口,展示了一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我觉得,福州交通主管部门对于一名初中生的建设性创意从善如流,更可成为其他地方的有益启迪。

“看站牌知典故”在福州虽属初创,但这种街头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特色展示福州“状元境”公交车站站牌变了模样,却能让一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根的文化,透过公交站牌的“窗口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其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即使“状元境”现在的状元居所已经无迹可寻,但了解和掌握了这些背景,就不会使那些特色性的地名,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看站牌知典故”既是乡土教育的良好载体,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外宣妙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倘若本地居民对于那些知之不多的历史地名,还有许多“找机会好好探究”的余地,而对初来乍到的国内外游客,可能就没有这种地理优势了。所以,多一些“站牌+典故”的人文介绍,就可极大方便游人对于陌生城市的深度触摸和认知。

外界对于“看站牌知典故”的创举颇多好评,但也不能忽略一种现实制约:据悉,福州“状元境”公交车站站牌线路信息下边福州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恰好有半版空白福州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于是把之前的公益广告换掉,做成了地名解释。有关负责人称,“在不影响线路信息的情况下,有典故和地名文化特色的可以做,但是如果线路多,没有版面空间的就不好做了。”我以为,这样的说法,或许是一种如实交底,但也可能成为某种推脱借口。换言之,少得一些广告创收,或能勉强接受,而要是大范围地普及开来,“两个效益”就有互为掣肘之虞了。

忧虑情有可原,但却大可不必。应该想到的是,比起站牌上原先的公益或非公益广告,“看站牌知典故”同样也是一种公益广告福州“状元境”公交车站站牌变了模样,而且这种公益策划更显形式鲜活、引人注目。那么,利用这种新颖活泼的公益宣传,嫁接上有关企业热心支持的形象标识,岂非一举两得、同存共赢?想到了这一层,尽早考虑和扩大“看站牌知典故”的应设快设,我看就是一种“心动不如行动”的可行之道,而且也是城市文明与“注意力经济”相结合的鲜活公益好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