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近年陆续推出的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 (Léon ) 的著作大全《汪德迈全集》,用70余年的研究与写作,展示了法国汉学系统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最新进程。其中近期出版的经典著作《新汉文化圈》,是汪德迈三十年前对众所关注的亚太地区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精辟研究,对今天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思想观点提出了可资参考的理论意见。

《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2022年12月18日,“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国和比利时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中法博士研究生,以及中国文化书院的会员学者逾百人参加。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先生与会。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高级编审、《汪德迈全集》责任编辑郭银星博士介绍了“十四五”规划项目《汪德迈全集》的出版价值与工作进展。《汪德迈全集》,包括其中的代表作《新汉文化圈》,真实反映了一位欧洲顶级汉学家,从跨文化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学思想的当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展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现代化改革的高度关注,其理论体系与方法论,为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汪德迈在著作中对话的许多海外汉学家,因他的著作而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思想做出了应有的回应。

《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汪德迈“新汉文化圈”在今天的意义》,谈到《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汪德迈在日本写作《新汉文化圈》,以长时间、大框架为研究维度,吸收法国的历史学、中国的文字学、日本的资料学、法国的历史学方法,研究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特别重视儒家思想的传承、兼容与自我更新的作用。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教授的发言,侧重讨论法国汉学传统与汪德迈中国学思想的联系。他提出,上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数万卷年代从南北朝到北宋时期的写卷及各类文物《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些写卷和文物中很重要,数量也很大的一部分,被法国伯希和带回法国,成为法国国家图书馆今天最重要的特藏之一。伯希和回到法国后,自己为这些写卷编过目录。伯希和目录是了解这批写卷的最重要的基础。目录中汉文写卷的第一号,即P. 2001号,抄写的是唐代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伯希和把这份写卷排在他的目录的第一位置,就是出自法国东方学研究传统的训练,他的师辈沙畹,还有汪德迈的老师戴密微等,都是法国汉学史上最重要的汉学家,他们为中国社会文化研究做出了历史贡献。在文明互鉴中,了解各国学术传统,增进彼此沟通,是必经之途,这有助于对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化改革的成就。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在发言中,从北京大学东方学的学科史的角度,讨论季羡林先生的大东方学观与汪德迈《新汉文化圈》的联系。他谈到,在 30多年前,在《新汉文化圈》中文版的初版问世后,季羡林、周一良、庞朴联名所写的“东方文化丛书·总序”开宗明义指出,“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今天我们重读“东方文化丛书·总序”和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的《新汉文化圈》,不仅是吸收前辈的学术智慧,更要继承前辈的宽阔的胸襟和超越的视野。我们要通过现实努力,让更多的人明白,文明差异不等于文化冲突,文明之间的歧见也可以被包容与共利所超越。历史发展的巨轮既是语言、技术、发明、创造等因素所驱动,也由人类文化交流所支持。我们倡导以跨文化共荣共存的心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必将为全球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机遇,“一起向未来”才是我们的永恒目标。

《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新汉文化圈》中的“文化”的概念是一个与“传统”联系密切的概念。汪德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即汉文化圈生命力很强是因为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文化的特征是“文”的文化,而不是“武”文化或“商”文化。儒家文化起到支配作用。儒家文化所衍生的儒政、儒文、儒武、儒商观念,在中国与周边亚太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外交和教育中长期渗透,形成区域社会认同。汪德迈提出国外研究儒家思想的著作,一些西方著作批评儒学阻碍了经济增长,是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经济的表层,他们不了解汉文化圈的深层儒学整体性。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商”的文化,但中国儒家重视非物质文化的思想传统,能把“商”的发展放在可控制的和谐社会关系之内和互相尊重的伦理道德约束之内,这就使中国和周边亚太国家的经济概念与西方的经济概念有本质上的不同。汪德迈批评美国官方统计对亚太经济持双标态度给西方造成了误解。他认为,站在当代立场看汉文化圈,文化与经济也不矛盾,上世纪70-9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就是证明。汪德迈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成就分肯定态度,反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经验。

利时根特大学巴得胜(Bart ) 教授在发言中说,汪德迈的《新汉文化圈》法文版出版后,曾在欧洲引起极大的轰动。汪德迈熟读中文典籍,掌握汉字精髓,领悟中国文化的“文心”,这使他的研究对欧洲读者具有征服力。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教授认为,应该从汪德迈的跨文化研究理论体系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启示,他指出,当前中国跨文化学需要处理以下方面问题:一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点上重新总结百余年来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跨文化汇通历程,二是着力发掘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的跨文化汇通经验及其遗产,三是参酌国外跨文化汇通及跨文化学中的优秀成果,四是关键是从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新需要出发,提出并探讨当前需要处理的跨文化学课题,特别是其中的跨文化学的中国品格问题。今天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我者与外来他者之间的长期涵濡的产物。由此考察跨文化学的中国品格,意味着中国式跨文化学早已形成一种传统:我者习惯于在与他者的接触中逐步浸润和吸纳其优质成分而自我更生,跨文化学的中国品格则集中体现为我他涵濡,其要点包括以他存我、以他观我、以他利我、借他更生、我他异和等。在当前,更应当重视的是增强自我主见。应当像鲁迅说的那样去“挣得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原主任暨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院长李国英教授的发言谈到,在汪德迈的《新汉文化圈》研究中,汉字研究是一种工具性的方法。汉字是国际性的文字,除了在它的发源中国使用外,还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成为东亚地区唯一的一种通用文字,汉文成为东亚各国官方规范的书面语言,由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作者写作的汉文文献是汉文典籍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遗产。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伴着东亚各国语言文字民族化的进程,汉字早已不在是东亚地区的通用文字,但汉字及其负载的文化成了汉字文化圈的文化基因,融入了东亚国家文化的血脉,这种文化还成为东亚经济腾飞的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教授认为,历史以来,在东西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谷壑,如果身处一侧,仅凭遥望,仅仅站在自己的文化一端看对方,不免会生出臆断。汪德迈先生的学术研究目标是高远的,又是务实的,研究方法是法式的,又是跨文化的。当今世界在全球化,但是,东西之间的谷壑还十分艰巨。汪德迈现在跨越东西谷壑,亲临中国,面向西方,大声说出“中国教给我们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汪德迈全集》显示了一个法国大智者跨越东西文化谷壑的勇气、勤奋、坚定、行动及其这样的学术品格和学术追求而获得的巨大成果。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主任史阳副教授提出,汪德迈的《新汉文化圈》研究也涉及东亚国家菲律宾国外研究儒家思想的著作,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助于我们跨越不同文化的疆域,深入到多元文化中了解其精神信仰、社会结构和物质生活,也了解其历史文化在现代变迁中的作用。菲律宾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个文化圈的影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具有鲜明本土性、地方性特征的文化形态。菲律宾各民族创造了英雄史诗百余部,是从事跨文化研究有效的研究对象,可由此洞察菲律宾各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精神创造成绩。

《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远针对汪德迈《新汉文化圈》中谈到的中印文化圈做了专题发言,提出,古汉文化圈与古印度文化圈既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在诸文化圈变迁与重建的过程中,中国的作用举足轻重,印度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古印度文化圈一度以佛教征服世界,也曾对古代中国影响深远。古印度文化圈为新汉文化圈的重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营养。新汉文化圈也曾裨益印度,让梵文三藏在汉文三藏中重生,让印度历史在汉文史料中再现。汉文化圈容纳了古代印度,这对了解当代东亚国家的聚合力也有启示。

与会中外学者纷纷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研究是一个大题目,还要继续加强研究,下一阶段的讨论会将在近期召开。

汪德迈先生曾于上世纪90年代应中国文化书院的邀请到北京大学讲学,与中国文化书院原院长汤一介教授和我国跨文化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乐黛云教授夫妇结下深厚友谊。在本会前举行的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成立仪式中国外研究儒家思想的著作,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先生主持仪式并讲话。乐黛云教授在发言中回忆汪德迈《新汉文化圈》的中文版最早在季羡林先生主持的“东方文化丛书”中出版的往事,汤一介先生两度为之撰写《后记》,谈到“古老的汉文化是否还能适应我们今天重振中华,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它究竟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还是一副因袭的重担?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先生长期生活在汉文化诸域,并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对汉文化的研究上。《新汉文化圈》一书,便是其生活体验和学术心得的浓缩”。

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