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之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09年5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GQIUTEACHERSCOLLEGEV01.25No.5May.2009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河南商丘476000)摘要: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它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治理国家、协调社会、安定民生、统一天下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智慧和卓识。关键词:民本思想;历史反思;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5—0055—03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它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治理国家、协调社会、安定民生、统一天下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智慧和卓识。在新时期,我们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一个社会要想长久和谐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民本思想它以特有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至深至广的影响。

本文试从中国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进行分析,以求加深人们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反思。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萌芽周公作为一位政治家,他亲历了牧野之战,并从民众倒戈中认识了民众的巨大力量,所以在其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中,体现出民本思想的萌芽。商朝的灭亡,特别是民众在牧野大战中显示出的巨大力量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之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给新走上政坛的周朝统治者以新的启示:要维护王权统治,敬天固然重要,勤政爱民,体恤民情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周朝的统治思想也做出了相应的转变:把上帝天神和祖先神分开,继续用上帝这一至高神的绝对权威来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总结牧野大战中商朝灭亡的教训,由周公旦提出“天命靡常”…(啪”的天命转移说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2](嗍’的思想。如何修复周灭商给“王权天授”这一统治永恒化理论造成的致命打击,应对“殷王执有天命”对周王权统治合法性的挑战呢?周公进一步提出“保民”才能“享有天命”的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天命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是可以转移的。天命不再是一个与人相对立,我行我素任意妄为的主宰者,而是体察民情,尊重人民意愿,且具有理性与道德感的最高神。天命不再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主宰,而是一种深藏于社会,融汇于人民意志之中并有着客观标准的道德力量。

周朝统治者已经开始认识到人事、道德、民心的重要性,已将其等同于甚至超过了渺茫难知的天命鬼神。在天命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之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旦人的地位被提高了,那么相对应的便是天的地位的下降;肯定了道德的价值,便必然要贬低神的价值;对民的作用的肯定,必然给神自身造成一种否定的力量。周代民本思想的萌芽是与对人事、道德的倍加重视,对民的作用和价值的不断肯定相伴而生的。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注重民力、保障民众生存权益成为一种时代要求。把国家兴盛与尊重民的意愿、国家灭亡与听从神的旨意相联系,认为信神而不依靠人自己的力量就意味着灾难。这虽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但却显示了高度重视人事的现实精神。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们已经把周代以德配天的原则朝无神论的方向发展了。从周初的神主民从发展到民神并重,从民神并重发展到民主神从,最后把民和德本身作为目收稿日期:2009—0l一25作者简介:刘惠敏(1960一),女,河南商丘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往的,把人事与天命对立起来,使民的地位高于神的地位,民的作用压倒神的作用,理性成分愈来愈浓。这些民本思想反映了春秋时期地主阶级对整个社会变革的思想意识,反映了他们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及对自身解放程度的理解。

从此以后民本思想在诸子百家的相互辩难、相互补充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为代表的轴心时代的丰富思想资源。一些思想家进一步发展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出现了重人、重民的思潮。二、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代表。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对商周到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总结与升华,特别是春秋时期的重人、重民思潮为孑L子的民本思想奠定了非常深厚的思想基础。孑L子生活在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春秋末期,目睹了社会的混乱无序和民众生活的困苦。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远继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近承春秋时期的重人、重民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善和丰富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为儒家学说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光辉的组成部分。生活于王道既衰的晚周末世的孟子,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以悲天悯人、淑身淑世的救世情怀和博大精深、睿智圆通的理性之思,上承上古社会的重民爱民思想及孔子的仁爱学说,下启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开创了道德人本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学说体系,从而将儒家民本思想发挥到了极致。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从而超越了孔子。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之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孔子的仁爱更多地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以内圣之学开启了外王之道。时代不同是孟学超越孑L学的基本原因。孔子之时,虽诸侯争霸,社会混乱,礼崩乐坏,周礼名存实亡,但周天子依然是天下共主,周代的制度、文化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孔子企图恢复周礼,使社会安定;但他反对一切战争,尤其反对诸侯争霸,以下犯上。面对时代课题儒家思想意义的认识,孑L子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和平渐进的社会改良而反对革命的方法。这也由其时代所决定。孟子之时已是战国中后期,春秋五霸演变为战国七雄,社会弃仁义而贵战争。由于时代的原因,孟子看到了孔子所未曾看到的社会现实,齐、楚、燕、秦、吴、越、晋,都有代周而立、统一天下之势。当时,周代制度、文化影响渐弱,西周王朝之“礼”已非其所向,而希望尧舜一样的圣君出现,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得民心以王天下。他要为新王朝筹划,建立新的治国之策,回答新的时代课题,这就成为孟学超越孑L学的必要原因。学术的发展,即“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为孟子超越孑L子提供了可能。在孟子以前,民本思想更侧重于强调爱民对固国安邦、维护君权的作用,即爱民是统治阶级实现其利益的必要保证;而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意义不仅仅在此。

周天子势力衰微、各诸侯分而治制且相互争战,学术气氛自由而浓厚,为孟子提出激进的理想主义政治观提供了优越的现实条件,故其内容丰富多彩,论述极为深刻,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三、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反思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首先是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儒家思想意义的认识,促进生产力发展儒家思想意义的认识,有利于保护民众的部分利益,给生产者更多自由。其次是在承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主张施行仁政,强调统治者要懂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这些重民、爱民、恤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 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定、推动了社会发展。三是这 些民本思想被后世继承和发扬,哺育了一批忧国忧 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至今仍 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当然,孑L子、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阶 级和时代的烙印,有一定的局限性。古代的民本思 想仅是把人当作实现和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人不 是目的而只是手段。统治者讲以人为本是为了更好 地统治和约束,而不是为了更好地解放人和开发人。 孟子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并非是认为民比君 更尊贵,而是说没有人民的支持,国家政权、君主的 统治地位都将落空。

以民为本只是手段,称王称霸 才是根本目的。古代的民本思想从官本位意义出 发,体现的是主从关系。民的价值就是为主存在而 非为“人”存在,民只有工具的意义而无“人”之意 义。“民”和“人”是不同的:“民”相对官而言,是一 种政治色彩很浓的概念,而“人”则着眼于人人平 等、尊重人的创造个性并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注 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严格地讲,我国古代的民本思 想并没有从真正的“人”的意义上来理解,也没有真 正提升到“人”的高度。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更多 是停留在观念上,而没有真正诉诸实践。提倡民本 更多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巩固封建统治。所 谓的重民亲民实质上只是统治阶级的用民之道、御 民之术。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围绕君主与臣民的这一 刘惠敏: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57 对关系展开的,民只是君主和国家的私产,而非一个 对等的政治主体。如“民为贵”、“君为轻”,字面看 是民贵,但实际并不含有“主权在民”旧_(川”的意 思,它只是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 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个大前提下的推论。民 本思想强调的“民”只能是臣民和子民,在实践中不 可能有人民的影子。只要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存在, 以民为本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四、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意义 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对今天我们构 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启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 想有利于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 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事事走群众路线,时时为群众谋利益,把实现人民 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孟 子的“制民之产”思想有利于我们落实党的富民政 策,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达到富民惠民的目的;孟 子的“薄其税敛”思想有利于我们切实贯彻党在农 村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民问题的根本 解决,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孟子的 “尊贤使能”L4j(n22’思想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公 开的人才机制,杜绝腐败,选好管好干部,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继承先 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精华,更要对其积极地扬弃、超越 和创新。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得民心、存社稷、固君 位的手段,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以民为本是有 根本区别的。在当代社会人民不再是作为维护统治 阶级统治的手段而存在,而是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 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不再是官本 位意义上的民本,而是以人为本意义上的民本;不再 是控制人和约束人意义上的民本,而是在解放人和 开发人的意义上的民本;不再是施舍和恩赐的意义 上的民本,而是对政府官员行为的一种规范。

总而言之,古代的民本思想与我们党的“权为 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的利益 看得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 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科学发展 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对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它的提出,既 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又体现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党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实 现的和谐社会就是这样一个人性得以彰显、人格得 到尊重、正义得到弘扬的人性社会;是一个政通人 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不 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 正是合理汲取了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并在此基础 上进行超越与创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 大雅 文王[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4. [2]王世舜.尚书译注 泰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桓公 六年[M].北京:中华书 局,1983. [4]杨伯峻.论语译注 为政篇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责任编辑:姚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