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变迁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两汉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宋元明五代十国场景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材料一:自“罢、独”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生们专注于考据与训诂。同时,将现实一切政治的、人生的现象归结为天意。另外,儒家思想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材料二: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材料三:“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思考: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儒家思想自身僵化,且没有社会需要。变化:儒家思想自身僵化,且没有社会需要。如果你是老百姓面对乱世,你如何选择?如果你是老百姓面对乱世,你如何选择?这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儒学出现了危机。儒学出现了危机。(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变迁

(2)佛教道教的传播场景二:佛教的发展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排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鸣笛要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历代皇帝也有不少大兴佛教的。如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杨坚、武则天都曾兴佛。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材料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时寻求幸福。思考:佛教盛行的原因有哪些?思考:佛教盛行的原因有哪些?统治者支持;统治者支持;符合老百姓在乱世中求得解脱和超越的愿望。符合老百姓在乱世中求得解脱和超越的愿望。场景三:道教的发展材料一: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材料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指儒、佛、道三教之间互相吸纳渗透、关系和谐,但并不指融为一体。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变迁

三者彼此间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家并修,体现了士大夫们纵横于三教之间的思想倾向。唐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儒家思想的代表,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龙门石窟(河南洛阳)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老君岩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武当山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楼台烟雨中。思考:以上材料可以证明“三教可一”和“弥漫各思考:以上材料可以证明“三教可一”和“弥漫各领域”。但是,“三教合一”在理论界又通过什么领域”。但是,“三教合一”在理论界又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表现出来呢?程朱理学(一)程朱理学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思考:根据材料说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点?思考:根据材料说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点?2.主要观点(1)世界本原世界本原————理理宇宙自然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社会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儒家道德伦理;个人个人————人性人性3.特点:从从哲学高度哲学高度论证论证专制统治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变迁

——《朱子语类》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思考:如何才能把握思考:如何才能把握((体现在社会上的体现在社会上的)“(2)方法论方法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实践、学习以明“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格物:穷究,研究,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理”(或“真知”)(一)程朱理学材料五: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材料六: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七: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妻岂不是天理?思考:在个人修养思考:在个人修养(“(“人性”人性”))上如何实践“理”?上如何实践“理”?(3)修养观修养观————““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是天理?其实质是什么?什么是天理?其实质是什么? 天理: 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实质: 实质: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 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 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一)程朱理学4.影响: (1)元朝元朝…… ……,明朝 ,明朝…… (2)从统治者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言行,压从统治者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言行,压 制人民的反抗。 制人民的反抗。((被统治者接受原因 被统治者接受原因)) (3)流传到朝鲜流传到朝鲜…… (二)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 陆九渊: 陆九渊: 南宋,象山先生; 南宋,象山先生; 王阳明 王阳明((王守仁 明朝,阳明先生;明朝,阳明先生; (二)陆王心学 材料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 思考:陆九渊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什么?思考:陆九渊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什么? 并概括陆九渊的主要观点。

并概括陆九渊的主要观点。 1.陆九渊——“心即理也” (1)背景:背景: (2)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3)方法论方法论—— ——““发明本心 发明本心””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 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 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 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 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既不是风动儒家思想的代表,也不是旗动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变迁, 是仁者心动。 是仁者心动。 材料四: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 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材料五: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 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 是良知 材料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思考:结合教材,王阳明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什 思考:结合教材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变迁,王阳明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什 么?并概括其主要观点。 么?并概括其主要观点。 2.王阳明——致良知 (1)背景:背景: (2)思想核心思想核心—— ——““致良知 致良知”” (3)方法论方法论——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思考:材料六体现了什么观点? 思考:材料六体现了什么观点? 重树思想标准 重树思想标准((良知 良知))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 (4)积极作用:积极作用: 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内心反省 陆:发明本心 王:致良知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主张“格物致知” 陆王主张“致良知”,进行内心的反省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学代表闭目静坐,想象着 火会自生自灭,千 万不能乱了方寸。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安徽休宁人。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