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大同”理想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先秦儒家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体系内容的重要核心对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与总纲的作用,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模式与理想社会模式成为后来中华传统思想中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家关于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理论内容的阐述,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讨先秦儒家关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与“大同”理想社会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文章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相关研究思路方法等情况进行概述,并对相关具体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主要阐述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理论。文章以先秦儒家论述理想人格的内涵为起点,通过对先秦儒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理想人格”各自观点的阐述,了解到他们之间思想观点的连贯性与统一性,即都以孔子思想为基础认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应该以“仁”德为核心而展开儒家思想观点对中国社会,并以“内圣”人格的塑造为核心,进而展开对“外王”人格的塑造,指出没有“内圣”便无法到达“外王”。但针对于“内圣外王”的具体实现方式问题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大同”理想社会的现实意义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大同”理想社会的现实意义,他们虽以“仁”学思想一以贯之儒家思想观点对中国社会,却都各有侧重。第二章主要阐述先秦儒家的理想社会理论建构。文章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关于理想社会建构理论的分析,对先秦儒家“理想社会”理论思想的连贯性进行探索,并找出“大同”和“小康”社会作为先秦儒家理想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的具体内涵与实现内容。第三章主要阐述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通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切入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先秦儒家关于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理论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同儒家思想融合的相关情况。看儒家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理论在当下中国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观点对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儒家思想文化情结。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最后收尾,以整体概述的方式完成文章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