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9月11日,《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在网上广为传播。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即便是在传统文化强势复兴的今天,正如此版编者按所说“社会各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高涨”,党报如此重磅刊文,亦为比较罕见。窃以为,此版有如下四大看点:

作者阵容强大

根据相关网站,几位作者序齿简介如下:

楼宇烈,1934年生,浙江嵊县人。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在多个全国学术团体任职,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宗教学会理事等。

成中英,1935年生,祖籍湖北阳新,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被公认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63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是世界著名哲学家,任“国际中国哲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主席、国际易学导师资格评审委员会主席, 国际环境决策管理咨询委员会环境哲学总顾问,兼任英文中国哲学季刊总编辑。

郭齐勇,1947年生,湖北武昌人,哲学博士,武大哲学学院教授、博导、院长,湖北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介绍不一定全面,但足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两位“八零后”,一位接近七旬,都是学界耆老;南有武大、北有北大,西方有美国夏威夷大学,具有较强代表性。三位学者都活跃于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舞台上,不时发出声音,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儒学应当积极引导社会生活,破解现代病

“返本开新”是郭齐勇先生和成中英先生都提到的一个词,成中英先生特别指出:

儒学的“返本开新”,首要问题是保住“本”即保持儒学的核心价值,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儒学,就容易走偏甚至迷失。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只有“明体”,才能“达用”,丧失了儒学之“体”,容易在商业世界中迷失方向,被商业扭曲和传统中被政治扭曲没有本质区别。

成中英先生认为,儒学有其最重要的特征,正是这个最重要的特征,显示出儒学的“体”之所在。

儒学的最大特征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倡导一种自主自强之德、返本之德、创化之德、求同存异之德、包容之德、信任之德。在此基础上,才能实践仁道、寻求义道,建立礼制亦即行为规范。

朱子《大学章句》明确指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君子的使命是使天下无道转为天下有道:

“士”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使“天下无道”变为“天下有道”,解生民于倒悬,重建社会秩序。(《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作者张岂之先生,人民日报理论版9月2日刊发)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就不可能完美,但是君子与凡人的区别在于,君子看到问题之后,首先想的是:我能为社会的改进、问题的解决做什么?而不是心生疾恨,满腹怨诽。荀子早就说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怨天尤人非君子,这应当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

楼宇烈先生在《儒学精华造福现代人生》一文中,一口气指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病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等都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现代人也经受了种种“病变”。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例如,现代生活对于高科技和人为环境的过分依赖,造成了一种让人始料不及的矛盾: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而适应环境的能力却越来越弱;人为环境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个人生活甚至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因此,对现代人的生活而言,不确定性、不安全感在增强。

又如,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容易造成人们生理或心理上的失衡。尤其是在一些流水作业的生产线上,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操作,生活变得紧张、机械和乏味,容易导致失落感和对生活的迷惘。

另外,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威胁现代人的健康,更为严重的是将贻害子孙后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要的问题。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辩证施治,因材施教,这是医者与师者共通的地方,都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大原则,而且,都要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楼先生挖掘出了传统中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以儒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失调,是人得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医治疗中,无论是诊断还是开处方,都首先参之以时令节气,乃至严格到选择药材的产地和生产时间。这种将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的观念,至今仍然适用。这种观念告诉人们,为了自身的健康,人类必须全力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此外儒家思想是谁提出来的,儒学还有许多关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节制消费的思想。例如,荀子将“节用”与“御欲”联系起来,提出人们在生活消费中要有“长虑顾后”的观念,而不应任人之欲。那种“不顾其后”、奢侈浪费的人,乃是一些“偷生浅知”之徒。这是有深远意义的见解。

天人合一,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中医正是其中最真切的体现之一。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天地的运行儒家思想是谁提出来的,导致气候变化、物种消亡,因为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种种问题,结果很多中药材的药性已经发生变化,本来有效的药方,药效可能因此大打折扣,延缓了人类病症的解除,这恐怕就是人类的一种自作自受。

儒学不应当是封闭的、与社会隔膜的

郭齐勇先生在《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一文中,充分肯定港台新儒学“坚持中国文化的理想,坚持中华文化认同,坚持中国经典与常道的阐扬、传承与转化,是难能可贵的”的同时,也很鲜明地指出了其局限性:

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港台新儒学存在不少局限性。儒家价值系统在现代港台社会仍然有其价值和意义,但需要重新定位。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将儒家的终极关怀、道德理想主义的合理因素融入我国新文化体系中,甚至使其超越国界、融入人类新文化体系中,都是必要和可能的。但像一些港台新儒学学者所坚持的那样,试图将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结构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则是不可能的。现代生活非常复杂,发扬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必须实现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郭齐勇先生还主张“为大陆新儒学(家)正名”:

大陆新儒学(家)究竟如何定义《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学界见仁见智。有人以此相标榜,但学界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持封闭的立场,脱离了时代与现实。

成中英先生在《着力建构新的世界化儒学》一文中,明确提出“儒学不应脱离现实生活,也不应漠视社会发展”,并提出儒学应当“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道不远人,儒学不是一门专业性的学问,而是宇宙人生的大道:

客观地说,儒学对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对于人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的价值,对于人类应对危机挑战的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儒学不应脱离现实生活,也不应漠视社会发展,而应将自身的核心价值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当代新儒学应关注的对象,除了传统的思辨、伦理与政治问题,还应包括生态、经济、管理、医疗等诸多当代问题。为此,我们可以探索建立生态儒学、经济儒学特别是低碳经济儒学、管理儒学和医疗儒学,将儒学中的本体论、伦理学与知识学灌注到这些领域之中,形成相关的价值、规范与目标。

儒学应当直面质疑,正本清源,吐故纳新

孟夫子当年就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为了正本清源,还击各种攻击,澄清各种误解,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荀子有云:“君子必辩”,更是将能言善辩作为君子的必备品质之一,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尤其需要如此。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成中英先生长期生活在域外,他注意到了作为伦理学的儒学被各种误解:

有西方当代学者看到中国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甚至存在庸俗的拉关系现象,就断言儒家把有利于实现自我利益的关系看作高于一切,把角色看成人存在的最高或最基本的形态。这是一种消解与庸俗化儒学的观点。

并且给出了深刻的辨析:

其实,儒学并不只强调人在组织里扮演一个角色,更注重的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家庭然后形成国家,强调在集体和组织中保持人的独立性。儒学重视真诚,重视人的真性情,重视对生命体验、生命价值的真实表达,尤其重视辨清是非善恶、把握取舍去留。儒学强调,为人的目标不只是扮演角色《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同时要真诚地面对社会关系。角色伦理注重人们扮演社会角色的形式与技术,孔子说的“乡愿”就是一种成功的角色扮演,孔子称之为“德之贼”。角色最多是一种外在规范在组织中的体现,这是角色伦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但儒学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儒学的真诚性与德性,将儒学看作真诚伦理和德性伦理,而不是肤浅地将其看作角色伦理和关系伦理。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事实上,还可以补充说明一下。《论语》明确记载: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朱子《集注》有一句重要的按语:

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

由此可见,不知为己之学,只是在各种关系——即便是儒家最重视的五伦关系——中没主心骨的团团转,做得再好,也不过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乡愿”,离中庸之道远甚。说到此,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问题:和而不同作为“和谐”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些年被广为传播,但事实上,这句话的全文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提是有道君子,而君子则不可能是墙头草、骑墙者,而是兼备智仁勇三达德的智者、仁者和勇者,勇者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只是强调“和而不同”而忽视“和而不流”,就会流于没有原则性的“乡愿”。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楼先生也辨析了一个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大误会: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忽视或压制个性。这有一定历史根据和道理,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这有一定历史根据和道理,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可谓谆谆长者的宽厚之语。

任何个人都不可能离开群体而存在,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凸显个人的价值。因此,儒家强调服务群体和社会,并非只是消极地否定自我;相反,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群体的奉献,正是实现自我价值、形成完美人格的正确途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名句传诵至今,正反映了人们对献身于社会群体这一行为的高度肯定,也反映了人们期望社会涌现出更多具有这种高尚品德的君子。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

当我们读到爱因斯坦的话:“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就会竖起大拇指,全然不记得数千年前古圣先贤有很多类似表达,很多表达更为精彩,这就是这个时代可悲的数典忘祖。

附录:

习近平四次警醒国人:不能数典忘祖

“数典忘祖”,这个词频频为习近平提起,可谓意味深长。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大考察时全文引用了这一段话并且加了说明: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儒家思想是谁提出来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

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我们自己不足、不好的东西,要努力改革。外国有益、好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学习。但是,不能全盘照搬外国,更不能接受外国不好的东西;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数典忘祖。

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

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