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根本性改造孟子的方法

孟子名轲,被尊称为儒家的亚圣,其地位仅次于孔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有些观点却让后世尊儒的统治者恨得咬牙切齿;也是这么一位生活在公元前的古人,凭借着其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力,让全世界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为他的论断做了注脚。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根本性改造孟子的方法

那么,对儒家思想进行第一次根本性改造的孟子,又提出了什么观点呢?

第一,儒家思想从孔子的"仁"转变为孟子的"仁政"。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孔子讲教化,希望通过文化的普及来尊崇以前的社会制度;

而孟子讲施政方法,要用国家的力量来制定一个新的标准。

究其内在根本,在孟子的观念里,决定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关键在于子民的多少。深层来说,农业社会里的人口就代表着生产力。人口多了,生产力就会增强,国家自然就会强盛。

所以孟子会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那如何来增加人口?孟子的方法是"仁政"。以国家的名义颁布一系列惠民政策,同时统治者自己也要做出显明大义的样子来,自然而然地就把别国的人口吸引过来了。毕竟,在战乱频繁的时代,百姓谁不希望能生活得更安定、更富足呢?

从这一点来看,孟子的方法有点不地道,他是在趁着别国还没有重视人口的情况下,"抢夺"生产力孟子对整个儒家思想发展史的贡献,既壮大了自己,也削弱了他国,有点"闷声发大财"的味道。他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王天下"。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根本性改造孟子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只能在人口迁徙频繁的乱世施行,当进入天下一统的时代,普天之下都是一个样子,不存在壮大自己、削弱敌国的条件。所以这句"民为贵"就会遭到专制政权的统治者咬牙切齿的愤恨。

不得不尊儒,孟子这个"亚圣"的名头又太耀眼,统治者一方面厌恶他的观念,一方面又必须推崇他,这种憋屈的感觉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有的朝代删改《孟子》章节,甚至把孟子从孔庙里拖出去,不得配祀孔子。但不可避免地被后世史书记上一笔,被后人骂为昏庸、暴虐。

第二,从孟子开始,义与利开始对立。

孟子养成了封建时代中国士人传统的义利观念。

孔子认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取得报酬,即使这个工作是像"马夫"、"随从"一类的奴仆,那也并不可耻。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孟子却不这么认为,孟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从追求义利共有变成了择其一必去其一的绝对对立。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根本性改造孟子的方法

这种观念在后世盛行,背后其实是有着重农抑商的背景,贬低商人所追逐的"利",自然就能使农业更为发达,人口更为稳定,国家也会更为强盛。这在以农业为本的社会里是最根本的国策。

发展到后来,中国的文人就总会去喊"君子固穷",这个"穷"不单单是穷苦,还有不得施展抱负的"穷途"。而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孟子当年定下的义利对立基调。

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宁折不弯",宁可不亏自己心中的大义,也不会去做一个"能吏"。甚至一些群体以顶撞皇权来博得直谏的名声,将所受的廷杖等刑法视为正直的表征。东林党就是这一观念最忠实的拥护者,也是代表着读书人在政权里能取得的最高荣耀。然而,可想而知,作为统治者也最为痛恨这一类人。

当然,也很多人甚至把自己的无能用"大义"来掩盖,口号喊得震天响,其实没什么本事。而很多"能吏"为社会做了很多实事的时候,往往会被指责其"人品"是有缺陷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不考虑实践可能性的"书生误国"现象。但我们要明白,推崇"义"是好的,只是被后来的人钻了空子。

第三,把劳动分类,提出劳心者与劳力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是孟子的著名论断,被两千余年的社会演变所证实。

很多人把这句话误读成统治者压迫劳动人民,其实不然。孟子把劳动分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并肯定了脑力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我们不妨完整地看一看这句话: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这段话是孟子为了驳斥许子的言行的,他认为物之不齐乃物之情,圣人不必事事亲躬。曾经马云讲述员工和老板的关系时说,公司之所以会请员工来工作,是因为在这个领域里员工要比老板专业得多,如果老板自己就可以做,那还请员工做什么呢?这就是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区别。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根本性改造孟子的方法

不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现如今世界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里面孟子对整个儒家思想发展史的贡献,从事国家、企业管理等这一工作性质的人都是在进行脑力劳动孟子对整个儒家思想发展史的贡献,而从事直接创造具体价值的工作的劳动者,往往在进行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的工作者往往是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他必须治人: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根本性改造孟子的方法: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根本性改造孟子的方法,因为他的工作就是对"人"进行管理;而体力劳动者是价值的直接创造者,他必须要听从社会的意志。这个意志就是"劳心者"获得社会各方面的诉求之后给"劳力者"的反馈。

而"劳心者"与"劳力者"地位高低的差别不是因为劳动本身,而是国家体制对人的划分造成的。所以,孟子不是瞧不起劳力者,而是后世社会体制里的客观制约。

总而言之,孟子把孔子的儒道发展成了可以为施政者提供具体措施的儒术,让儒家思想在国政决断里有了话语权。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预示了后世两千年农业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也为制衡专制皇权保留了一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