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字本: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及修养

论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从来都是一个高频词。因为,它代表着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儒家,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是众所公认的。而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当然少不了儒家经典的研究。毕竟,儒家经典也是儒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礼记》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易经》《春秋》教以道义是非智慧。

在稍浅地了解过儒家经典之后,我们现在就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条主线真正研究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了。

首先是横向主线:

一、伦理学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人要有抱负而有毅力。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二、政治学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三、历史学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四、经济学

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五、科学观

儒家不重视分科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子曰: “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读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是儒家轻视专门人才的思想根源。明代撰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也是六次科举不中,才转而研究科技专业知识的。

而纵向主线还分为古代中国和现代国际:

对古代中国:

一、西汉:儒学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 孔子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二、程朱理学: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但是也有低迷时期。魏晋时期儒学的地位被道教玄学替代。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程朱理学为儒学主流,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但陆九渊与程朱理学不同,另有一套“明心见性”、“心即是理”的哲学观点“儒”字本: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及修养,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他还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陆九渊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杨简、袁燮等人,杨简将“心即理”进一步发展成为“万物唯我”的唯我主义。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陆学影响不如朱学大。

四、明代中期:陈献章由朱学转向陆学。王守仁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观点,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明代后期,王学大盛,出现了众多流派,其中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影响较大。泰州学派内部各人思想不尽相同,但有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强调儒家的“圣”、“贤”是人人可成的,即便是“农工商贾”也可以成圣成贤,声称“人人天地性,个个圣贤心”。李贽还提出“是非无定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

对现代国际:

一、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儒家智慧语典,几千年来的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二、东亚: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

三、朝鲜:在朝鲜半岛,早在公元1世纪初,儒学早已传入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儒家智慧语典,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朝鲜王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总之儒家智慧语典,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朝鲜王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四、日本: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

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周易研究,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大范围地引用儒学,促进大化改新的成功。儒学(朱子说)更曾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对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极大作用。

五、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首次将《论语》翻译成拉丁文,1687年利玛窦译本在法国巴黎出版。以后《论语》被转译成法文、英文等。1691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李明从中国回到法国“儒”字本: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及修养,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和《论中国礼仪书》,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的儒家思想并批评西方的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