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共享|女士们文化主题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共享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共享|女士们文化主题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很荣幸在这样的机会,就中医药文化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和思考。在正式发言之前,首先我要感谢主办方给我的这次介绍中医药文化的机会,其次,我要表达对阿拉伯国家自古以来对中国在医药学、地理学、建筑学、航海、艺术等诸多领域的推动和影响表示敬意!纵观古今,阿拉伯和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儒家思想学说的创始人,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就是历史鉴证,至今中药中的很多来源于阿拉伯的药物仍然被广泛用于治疗和使用。中阿的祖先们通过大漠戈壁上的“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和茫茫汪洋中的“云帆高张周易大数据,昼夜星驰”也成就了古代至今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典范。千百年来,中阿交流与合作,始终承载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并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共享|女士们文化主题

目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表明中国十分重视中东伊斯兰文明体系中的这些特色国家,并希望与其长期发展,加强合作交流,尤其是加强人文关系,促进文化交流,进一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增进。而中医中药是具有传承和发展基础的。下面,我将从孔子思想与中医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医文化的教育与共享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一番阐述和交流。

一、孔子思想与中医文化

上个月的九月二十八日,是孔子诞辰2570年,世界各地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这一时刻都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作为孔子的后裔,我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并不建立在让谁去信仰上,但却是影响深远,深入民众,至今不衰。在我去过的诸多国家中,诸如英国、日本、韩国、奥地利、匈牙利等,每当谈到孔子,总能看到对方的敬意。可以说,孔子及其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标签,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孔子思想之重点究竟为何?其价值又何在?个人以为,孔子思想正是为人类提出一个解决种种问题的共同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道德二字,直入人心。“忠恕”便是一种道德体现,只要以此待人,受者绝不会拒绝或不欢迎。譬如人与人之间的以礼相待,甚至简单到路遇上的相互招呼。如此简单、相互尊重之行为,又怎能被人拒绝、不深入人心呢。因为这正是相互爱敬的具体表现形式,施受双方均不会感到不舒服,而会因此愉悦。试想,一个人人忠恕、爱敬的社会是全人类所接受的,而无分国界、民族;一个人人忠恕与爱敬的社会,也是为全人类所推崇的。因为这样的社会,无论遇到何种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总会有办法解决。

中医学术思想,是植根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经历代先贤数千年之千锤百炼,递次逐渐发展,其不偏不倚的“大中至正”的指导原则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正是汲取了孔子与老子思想之精髓,是人文与自然间和谐共生的具体表现。譬如中医中的“执中致和”指导原则,源自《中庸》;“天人合一”与“天人同构”;“易经象数”与“藏象理论”;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心”与中医中的“仁术”等。

中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所阐述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其要者,是阐述自然界与人生界的规矩准则,须臾不可偏离。乃至依此逐渐建立和完善的理、法、方、药等,无不遵循这一规矩准则。譬如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上,是以气化学说中的“四气五味”理论作为指导原则,而将药物或食物种类,归为寒、热、温、凉四大属性上。在具体使用方面儒家思想学说的创始人,则以“寒者热之”与“热者寒之”的总体指导法则。这些看似深奥的理论,只要我们稍有注意,就会发现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是深入广大民众之生活和广大民众之人心的。

二、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医学的起源与共通属性

中医学,能以其独特的传统方式,发展了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且能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科技、人文等如此紧密地相互依存、水乳交融,更是绝非偶然。因为医学思想,最初应该是相通的,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开始无论是东西方乃至各民族之医药学,我想起初并无多大分歧。伴随着文明程度和社会的进步,均在生息繁衍的历史长期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最初的原始医疗经验,并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逐渐形成、逐渐分歧、遂产生各民族文化指导下的医疗经验和医疗体系,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

(二)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医学是在东方哲学的启迪和指导下,并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其最大特点是接近生活、渗透人性并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和“天人合一。”近现代西方科学则是从自然科学出发的,过于从物质的角度阐述人生,但医学与人文不能分离,但也不能用纯自然科学替代人文科学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共享|女士们文化主题,离开了人文,人生就是冷冰冰的尸体。

我们的前贤,始终从自己的背景和立场,由特定的视角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并以其独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推理和论断,这种独有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我们的文化本源,从而使中医学发展成为最贴近人文医学的独特模式,使人文精神在中医学体系中,得到充分展现,如中医的“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之内涵。

中医药文化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在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思维模式上为“象思维”模式;由此在行为方式上采取“道法自然,以平为期”的目标。我们不难发现,中医药文化的三大核心与儒家思想在思想观念、认知思维以及行为方式上又是何等的相似。在此认知基础上,由此延展出的“外来因素、精神内伤和饮食劳倦”对人体生病的三大原因归类等。

三、中医文化的学术传承

(一)中医文化的历史沿革及核心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东方医学启迪和指导下,并与古代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结合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从历史角度大致可分为“先秦、两汉医学的医学理论形成到中医理论和临床辨证体系的确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所体现的经典著作之肇始以及各家方书竟出”;“隋唐、五代时期多种医学巨著及各科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两宋时期的学术传统的全面继承、理论研究趋于深化和本草医方的重要发展;“金元时期的新学肇兴和学术争鸣”;“明代中医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清代中医学术的全面发展和中西汇通”;“至近现代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创新”。譬如东汉张仲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的创立,体现了包容精神在推动中医药核心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时代“温病学说”的兴起,则是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验证了医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必然规律。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从战国至1949年,存留于世的中医药图书共计12124种。加上陆续发现的中医药出土简帛文献和传世的孤本、秘本,以及诸多中医学家留存于世、确有成效的验方,以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原则,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交叉研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譬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深入挖掘,大有可为。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完成课程学习的。这种传统教育,始创于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完善于孔子,从而形成了以孔子儒学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并非是某种专业技能,也并非是单指某一对象,而是教人如何做人。因此无论男女老幼,或担当何种职业,都应以此为中心。可见医者不仅是要掌握高超之技术,实在是一个做人的道理。也可说是通过这种教育而获得此精神者,才有可能是一个合格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在北京历史上第一所中医院校“北平国医学院”的校训中,第一句话就是“医为生人之学,又为事亲之道”。中医教育中,特别重视做人之道,这来源于孔子所倡导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与仁、游于艺”中的要旨。窃以为,任何超出道德规范的学问,或许对人无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共享|女士们文化主题,尤其是与人性命攸关的医学。

合德、仁立、尚道、融新,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学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不衰,是因为它始终遵循着“自然有阴阳之变,人道以中和为常”这一基本法则,坚持不懈地研究人类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规律的结果。中医学生生之道与自然大道合德。

仁善立业。在我国古代,名医大家们首先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尚道明理。尚道,是崇尚自然之道,崇尚中医大道,崇尚中医学生生之道,明理,即阐明自然之理,阐明中医理论。尚道,是中庸之道!既不偏左,也不偏右,是在一大局面中求其和。

传承是中医永恒的主题,师承教育是古代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中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和纳新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正是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新观点,从而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是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没有包容的姿态,没有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胸怀,难以汇成如此宏大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知识的具体应用

(三)中医文化的教育共享

早在2011年,我提出的中医开放式教育理念,被收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的学者共同编写的《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和研究报告》一书中。同年,也将我组织医生团队编著的《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以知识共享协议出版,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部以知识共享协议出版的学术著作。

开放式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而这些理念与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所倡导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这说明我们人类,在心性的交往中其实早已经共通、共享了。因此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当放开眼界、立定脚跟,走向全球,使之成为全人类共同之财富,造福广大民众,必先从教育人才始。

以何种教育,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未来社会之需求。未来是未知的,但一定会发生巨变。人类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所有的挑战当中,我们该关注教育问题,因为惟有教育不偏,教导正确,为未来培养合格之人才,未来也才会充满希望。因为未来的人才,不仅仅要具有智商和情商儒家思想学说的创始人,更要具有包容之心,要具有爱心。在以往讲求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之生活所需,却是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因此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和具有大智慧才可实现,所以我们需要具有大爱和大智慧的人才。

当下,“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仪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传承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凝聚而成的共同历史价值观,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致力于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实现彼此相通的共同方向,而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则是一座没有界限的桥梁,必将为实现人类共享,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古人将世界称之为天下,所谓“天下大同”。中医是人道的,因此,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中医。我之所以这样理解,因为历史精神与思想,本就是我们人类所共有,就像语言和文字一样,我们并不能将之视为己有,而是共通、共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