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儒家中和思想的本质特征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

浅谈儒家“中和”思想的内在特质及其美学表现

一、中和观作为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

中和是中国儒家哲学和美学的常用范畴,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和的思想出现得比较早,早期中与和分别言之,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中,《说文解字》云:内也,从口,上下通。段玉裁注: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儒家哲学的基本特征,亦合宜之辞也。

二、儒家中和思想的本质特征

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固然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理念,然而也并不能说为我国独有,西方文化中也很早产生了和谐的思想,这一思想就和我国的儒家中和论多有相通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认为音乐的本质体现着数的和谐。他们首先从数学与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现声音的差别(如长短、高低、轻重等)都是由发音体方面数量的差别决定的。例如发音体(如琴弦)长,声音就长,震动速度快,声音就高儒家哲学的基本特征,震动速度慢,声音就低。因此,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的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上的比例而组成的。当毕达哥拉斯发现音之高度与弦之长度成为整齐的比例时,他将何等地惊奇感动,觉得宇宙的秘密已在他面前呈露。

(一)关于以诚为本

据《中庸》文本,人际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乃至宇宙万物的和谐都被认为来自于人心的和谐与情感的和谐,但人心的和谐则来自于真诚的心灵,诚是其本源基础,故可称之为诚体。

(二)关于时中

儒家典籍中的哲学思想充分反映了时中的观念。《中庸》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文中明确提出了时中的概念。《中庸》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即是此一观念的体现。关于时中,朱子解释说: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儒家哲学的基本特征,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随时以处中,即是根据时代和环境等的不同,而寻找最合适的平衡点,讲究在变化中达到和谐。《易传》对时中有更详细的发挥,其对时的强调,即体现了时中的原则。《易传》讲究时与位,处处贯彻时位的思想,而注重时位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和谐的平衡点。《乾象》云: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文言》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居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这些表述均强调君子要处处注重时位的变化,以找到合宜的处事方式。

三、中和美学与艺术风格论

以诚为本与时中的儒家哲学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艺术而言,影响尤为深远,形成了修辞立其诚的文艺价值观和以中和为追求的审美艺术风格论,广泛体现在音乐、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门类之中。

(一)修辞立其诚

在早期的儒家典籍中,与强调情感真诚的人生价值观相一致,文艺的真诚被强调到决定艺术价值的高度。《易系辞》云:修辞立其诚。所谓诚,即内在情感的真实。王应麟解释说: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易》以辞为重,《上系》终于默而成之,养其诚也。《下系》终于六辞,验其诚不诚也。辞非止言语,今之文,古所谓辞也。《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李向东)儒家中和思想的本质特征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理之不可易者也。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又云: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二)艺术境界的时中原则

1.乐以中和为至乐

在最早的乐论典籍中,论者就已将中和作为衡量艺术水准的最高标准。《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章记: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据,曲而不屈,迩尔不倡,远而不携,迁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李向东)儒家中和思想的本质特征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用而不匾,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在这段讨论中国易堂,季札以为《颂》包含多种意义和情感,但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和谐,既包含对立面的统一,又是杂多的和谐;既体现出明显的情感特征,又不失于过度与无序。这就具有典型中和特征。

2.书法以时中为旨归

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书写手段,在历史上习之者众多,因而其理论也相当丰富深瞻,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唐代书家孙过庭《书谱》云: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稿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揭示了书法艺术的迷人魅力。又云:诅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诞谊之阁穷,与工炉而并运。

3.中国画布局中的时中原则

接下来再以画论为例,讨论中和及时中观念的影响。

北宋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郭熙曾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讨论过画面布局的问题,他说:凡经营下笔。必全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地位,下留地之地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速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腹,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哉?(《画诀》)这里强调了中国画布局中较为普遍的画面三分原则,将画面分作上中下三个层次,可以达到一种画面的平衡感,使景物在视觉上更为和谐。

此外,在戏曲等艺术中时中思想也有所体现,在戏曲程式的唱念做打中,道具如扇子、马鞭等的运用等,都需符合中和的原则,考虑平衡的美感。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予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