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 【综论】【全体哲学】《儒家的天命德福观》

【儒家的命、命、德、福观】在儒家看来,道德的根本不在于任何外在条件,而是在人心的仁、义、礼、智中​​,每个人与生俱来。一份良心与善良——无限活泼积极,做出一个有道德的行为,就会产生一种与本心相对应的愉悦和满足感——道德的快乐。 [1] 儒家之乐,就是德之乐,唯有道德之主体,才能创造德之源泉、价值之源、幸福之源。 [2] 孔子的德乐观以德为先为根本,体现为:纯德快乐否定单纯追求功利的快乐,抽象的德快乐完成功利快乐的超越,真德快乐将功利的快乐是美德完美的副产品;孟子的“君子之乐”扩展了孔子的德乐,他的“心乐”成为儒家德乐的新组成部分,而“君乐”和“民生乐”则开辟了功利乐的领域。儒家幸福观;荀子确认和完善了功利幸福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致力于调解道德幸福和功利幸福的对立状态。 [3] 在孔孟看来,道德和幸福是不同的。层次上先秦儒家思想,义理的性质属于道德层次,是最高的绝对价值,利欲乐属于幸福层次,而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基础——《求道》 , 但幸福的实现是“得命”。 [4] 孔子特别重视“困境”对道德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ty和自己的道德完美,因为对善的追求是由自己决定的,而不是由外在的命运决定的先秦儒家思想 【综论】【全体哲学】《儒家的天命德福观》,而达到自己的美德(美德)是目标。 [5] 孟子一方面为道德确立了先天的先天良善的基础,另一方面强调道德价值的独立性,从而切断了道德与功利幸福的报应联系先秦儒家思想 【综论】【全体哲学】《儒家的天命德福观》,道德带来的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在实现道德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德福合一。

[6] 不同于以超越和宗教信仰的方式确立美德与幸福的同一性,先秦儒家将道德与幸福置于“性”与“命”两个不同的序列中,将二者截断。之间必然的联系,从而维护了美德本身的价值,不再为获得幸福与否而烦恼。 [7] 荀子的天道是一种自然之道。它不是人类事务的主人。它没有赏善罚恶的属性。所以,人们只需要顺应天道的自然变化先秦儒家思想,就可以求福求吉,避邪避邪。它是由积德成德、行礼礼德、发挥自身品德所决定的;王冲驳斥了天命、德福、福的信仰(天命论),认为天性的善恶是修炼得来的,命运的好坏是由天命决定的——宿命论,有德福无因果联系,大大削弱了道德主体的道德主动性和积极性;唐宋时,刘宗元提出“天人不相”,认为天上没有神性和人格,只有自然的事物,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大自然没有奖惩功能,人的祸福都是人自己产生和承受的;刘禹锡将“天人合一”发展为“人与自然互胜”,自然作用于自然之物。 ,人在社会场上行动,在社会事务中,人能胜天,用“法”赏善罚恶;师公学派的儒家继承了上述思想,强调“天人不伏”的目的是为了“亲近忠诚”。 [8] 王阳明认为修身可以引导我们去发现我们和所有众生的统一,幸福和快乐必然与道德决定相关。

[9]在王船山看来,人生之初,所得到的浊度、浓稠度、浊度、正气度不一样,时机合适与否也不一样,这会影响美德的纯度和复杂性。 ,越纯越幸福;而在“日生”的过程中,人要么充实自己的德行,要么追求外在的福祉,但福报却无法扩大;性是目的,人修德的时候,自然也会跟着做。 [10]戴震强调,自然欲(情)与必然理是一回事——“情”在“欲”中,仁义礼智源于人的自然欲知,以仁义为导。个人与群体的欲望,在理性与欲望的平衡中先秦儒家思想,人类的欲望得到最恰当的满足,即以符合美德(价值)的方式获得幸福(事实)。 [11]

[1] 杨泽波 .孟子天性论研究(修订版)[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杨泽博。从道德与福利的关系看儒家的人文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4): 44-55; 杨泽波. 孟子道德幸福产生机制的探讨——牟宗三用本体论道德幸福[J]. 汉学学报, 2014 (< @3):19-24

[2]张芳雨。道德唯心主义·人生儒学·美德幸福[J].天府新论, 2013 (2): 34-38

[3]张芳雨。追求幸福:先秦儒家幸福观研究[D]:[博士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4][新加坡]龚道云。孔孟的道德观和幸福观[A].参见:中国孔子基金会,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主编。国际儒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友会,1989:707-728

[5] 王中江.孔子的身世、德福观与道德自律——从郭殿坚《千大事》及相关文献考察[J].江汉论坛,2014 (10):50-57

[6] 夏辉.孟子对传统命运报应论的创造性改造——兼论性善论的价值理性[J].现代哲学,2003 (1):89-94

先秦儒家_先秦儒家思想_先秦儒家思想的优缺点

[7] 刘美红。先秦儒家“怨”的诊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03-114

[8]张军.儒家自然理性主义传统中的美德思想[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1): 144-154

[9],劳埃德。王论道德[D]. : 的,1994 年。

先秦儒家_先秦儒家思想_先秦儒家思想的优缺点

[10] 周广友.王船山的德福关系论——以《周易·遇险传》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 2009 (1): 80-86

[11]魏炳娥.戴震的天性论与德服一致[J].理论与现代化,2013 (2):39-43

出自:《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式》【博士论文】。东南大学,2016.

先秦儒家思想的优缺点_先秦儒家思想_先秦儒家

请注意:本文版权归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所有。

进一步思考,请看:道德与幸福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德福一致性)?

请批评指正!谢谢!

(201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