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杭州的民情风俗是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改变开展

民族风情:杭州的民情风俗

杭州的民情风俗,是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改变开展,不断地由广阔人民所缔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白居易曾在他的诗中,讴歌唐代杭州“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社会风俗,“灯火家家市,笙歌到处楼”的岁时风俗,“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的西湖夜游风俗。杭州的民情风俗自北宋以后民族风情:杭州的民情风俗是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改变开展,改变较大。首先,杭州曾经验我国历两次人口南迁的影响,形成南北风俗的大融合。西晋时,北方屡遭战乱,晋室南迁,北方的士大夫甚至平民也随之纷纷渡江,云集富庶的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地区,南方大片土地都成为东晋贵族的田庄。因此,北方风俗也影响杭州。特殊是北宋末年杭州民风民俗,北方女真贵族入侵中原,赵宋政权南迁,建都杭州,大批士庶渡江南下。南渡的北人将原有的家法礼俗一并带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风俗起了很大改变。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后,经济日益繁华,社会风俗更加多样。当时,杭州已成为北方商贾集中的地方,尤其从汴京迁来的军器制造、土木营造、纺织、印刷等工业和手工业作坊民族风情:杭州的民情风俗是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改变开展,纷纷在杭州重新建立基地,商贾也纷纷开店设肆。云集的商品,丰富的民物,使杭州出现很多的街市,如米市、菜市、羊市、鱼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灯市、珠宝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存着很多相关的街巷地名。

《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当时杭州有四百四十行,一条横贯南北的御街,或称“天街”,从北首的斜桥向南,始终通到凤山门,路面均铺石板,两旁商肆林立,“无一家不买卖者”。南宋《梦粱录》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不但白天营业杭州民风民俗,夜市也与日间无异。“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前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趁早市者,复起开张”。当时杭州最多的是饮食行业,市民宴饮、品茗成风。据《都城纪胜》记载:“京城食店,多是旧京师人开设。”这些店铺都还保持北方饮食****惯,以适应南渡北人的口味食俗,连南宋皇帝赵构也思念乡情,要去品尝一下宋五嫂亲自烹制的北方鱼羹美味,因此,“宋嫂鱼羹”这道名菜始终流传下来。“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杭州人本以米饭为主食,后因北方流寓人多,面食蓦然增加。北宋京师上层社会妇女的衣饰,南渡后也传到杭州。连最时髦的“瘦金莲”、“方莹面丸”、“遍体香”等化装品,也在杭州渐渐流行起来。《梦粱录》“民俗”条曾记载这样一件事:“自淳祜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成群,斗美夸丽杭州民风民俗,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南宋杭州的岁时风俗,在南渡初年,与北方风俗还有很大差异。

但到南宋末年,随着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最重要的是中原文化的崛起,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的****俗,消遣风****也有不少是继承北方遗留下来的****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后的杭州也出现了游乐场所“瓦舍”,而且为数众多。影戏的初时只以素纸雕形,南渡后用羊皮加上彩色装饰。说唱诸宫调的,汴京有孔三传编传奇灵怪,人曲说唱,后杭城有女艺人熊保保及后代女童仿效学唱。随着北人的南来,连奉祀的神庙,也迁建杭州。北宋士大夫崇尚园林,也成为南宋官僚阶层的一种****尚。当时,西湖四周都建起园苑。《梦粱录》中说:“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两峰,亭馆台榭,藏歌贮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