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博专委会主任委员、秘书长笔谈:博物馆的力量

博物馆的力量

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笔谈

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简称“民博专委会”)成功组织举办“博物馆的力量——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笔谈”。民博专委会主任委员、秘书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陶颖,邀请十三位来自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市、州、县级博物馆和民族高校博物馆的馆长展开访谈对话,共同就“博物馆的力量”主题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等行业前沿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内容节选如下:

一、如何理解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力量”?

民博专委会主任委员、秘书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陶颖:“博物馆的力量”作为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国际博协进一步阐释为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的力量和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具体到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挖掘文物背后“四个共同”的故事,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多公共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为我国的民族文博事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凝聚起蓬勃发展的力量。

民博专委会常务委员、南宁博物馆馆长张晓剑:博物馆力量之源在于人文主义,有了人文主义的基石,收藏、研究、展示等行为才可能被赋予本体意义,现代博物馆才有建立起公共性与专业性的精神信仰。博物馆的力量在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知行合一中才得以逐渐显现。

民博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林毅红: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力量不是单向度,而是多维立体的,既有存储之力,也有传承之力,既有保护之力兴家民俗博物馆研学报告,也有传播弘扬之力。力量的激发,离不开对文物的深入研究和正确阐释,挖掘和阐释馆藏文物背后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是新时代激发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博物馆自身力量的源泉和基础。

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馆长石磊: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切实以民族文物展览、保护、宣传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和服务乡村社区等工作,为本地区广大民众服务。最大程度体现:博物馆的力量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保留,是民族文化遗产的见证、传承和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力量。

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共迎“5·18国际博物馆日”

二、在新时代,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如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各博物馆有哪些通过举办展览、宣传弘扬民族文化,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民博专委会主任委员、秘书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陶颖:民族文化宫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策划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目前“系列展”已推出“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各族人民心向党——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少数民族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礼品展”“鉴往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族工作文献档案特展”3个基本陈列。自2020年8月首展推出以来兴家民俗博物馆研学报告,这些基本陈列已累计接待国家民委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观众等20余万人次参观。特别是被列为中组部“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系列培训班”长期现场教学点,成为在京单位开展党日活动的“打卡地”“首选地”,2021年被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确定为京津冀31家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之一。“系列展”受到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

民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广西民族博物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保护利用传承民族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课题研究,筹备策划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同心共筑壮美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篇章”专题展,以反映广西各民族在稳边固边安边兴边和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贡献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事迹。

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山:海南省博物馆积极推动文化“请进来”“走出去”。2019年9月,我馆原创展览“旅途即归途——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走出国门在德国柏林展出,向世界揭示黎族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密码。2018年11月,海南省博物馆与海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在美兰机场联合举办“博物馆进机场•衣被海南”微型陈列,在国内外旅客面前展现和宣传了海南文化和中华文明。2020年9—10月,在民族文化宫举办“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纺织文化展”,首次把海南民族文化信息传播给了北京观众。

民博专委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长覃劲:民族博物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以物证史”是博物馆的天然职能和优势。我馆目前正积极筹备一个专题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服饰为切入点,通过解读代表性民族服饰的材质、款式、纹饰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和演变过程,勾勒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演进的历史脉络,进而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民博专委会常务委员、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杨伟林:白族文化是大理州博物馆展示的重要内容。白族文化基本陈列展厅重点展示白族起源和发展脉络、生产生活、民族民俗、民居建筑、思想教育、道路交通、人文习俗等内容,用鲜活的民族文物为载体,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讲好文物背后的大理白族故事。

民博专委会常务委员、上海纺织博物馆副馆长贾一亮:自2013年6月起,上海纺织博物馆先后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等多家民族博物馆合作,成功举办服饰系列展览38个,对彝族、苗族、侗族等近40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了展示,累计接待观众逾150万人,中央、地方、行业、网络各类媒体报道数百篇。这个系列展览是很多上海市民与民族服饰的初相见,是从热切招手到紧紧握手。不同民族的服饰走出大山、草原,走进上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董祖斌:民族文化类博物馆可以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以文物为载体,强化学术研究,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体系。二是不断拓展社教范围、层面,加强国际影响,增强博物馆的辐射力。三是丰富现代展陈手段民博专委会主任委员、秘书长笔谈:博物馆的力量,把展厅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四是以联动为手段,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兴家民俗博物馆研学报告,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及受众层面。五是加强智慧建设,借助现代科技、网络等各类新技术手段,推出“云展览”“云社教”“云服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服务的品牌,并形成体系,贡献博物馆的力量。

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共迎“5·18国际博物馆日”

三、馆藏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深入挖掘、展示、讲好其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民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于宝东:内蒙古博物院15万余件藏品是观察我国历史多种文化交流共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切入点。2020年,我们对院藏文物和基础陈列涉及到的重要遗址遗存历史故事,按时代顺序进行了梳理,总结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故事200余个,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出文物的时代精神,为展览、社会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夯实基础。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雷玉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各民族的各类型文物资源,用蕴含丰富民族交往史料信息的历史文物来直观见证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例如,馆藏的清代羌族地区岳希长官司方形直钮铜印、清代布依族暗八仙银手镯等珍贵文物都蕴含着许多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共享的文化元素,体现了历史上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它们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物见证。

民博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林毅红:文物古籍中蕴含着大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不仅体现在文物的题材与纹饰、造型与色彩等显性特征,还包括文物的使用功能、习俗信仰和文化内涵等隐性特征。如我馆展出的黎族“龙被”,其纹饰、色彩、材料、审美、功能等要素和黎族本地传统织锦有较大差异。通过考证文献,可以力证五彩绣线下蕴藏着半部黎汉纺织艺术交往交流交融史。类似这样的文物比比皆是,过去大多从文化差异性角度谈文物的价值,而从“共同性”角度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深入研究。

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共迎“5·18国际博物馆日”

四、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行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怎样将新技术应用到各项业务工作中?

民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青海省博物馆创新传播方式,集中展示与5G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新技术展示青海各时期民族交往通道、瞿昙寺等珍贵文化遗产,还原青海史前生产生活场景,将馆藏文物还原至历史故事中,推进民族文化图像化、声像化,形成网上网下多元互动和交互体验式参观等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展示青海多元的民族文化特色。

民博专委会常务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陈永耘:近年我馆“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通过对1196件(套)珍贵文物原始数字化信息的采集加工,形成文物三维模型及可视化数字资源,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开发建立了我馆数字化保护管理平台和文物数字互动墙展示系统。“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入围全国博物馆云展览社交平台推介top20榜单,通过云观展的方式,拓宽线上展示和宣传教育服务。

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我们策划举办了“博物馆的力量——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笔谈”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专委会会员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职责作用,推动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在守正创新中高质量发展民博专委会主任委员、秘书长笔谈:博物馆的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