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2018年国考申论备考:读史书学习方法

历史,究竟要变成少数人知识贡品,还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素养,这是一个问题。

史书浩瀚如烟,如果读书不得其法,很可能会沉迷于细枝末节,不见其根本,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误入歧途。

读史书和做学术研究一样,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再选择方向与路径,遵循科学的进修计划,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以下是我个人的学习方法,如有不妥请多多批评指正!

一、正心

学习历史,宜先“正心诚意”,摆正观念:

二、规划读史路径

初学者不建议直接食用二十四史。各类正史因为年代久远,与现代信息差太大,直接阅读对于小白会很大的障碍。不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一些史学大家的入门类书籍,先掌握个大概脉络,在脑海中构建起基本的史学观念,然后再选择某一朝代或时期的正史或专注来读,这样会事半功倍!

2018考研:2018年国考申论备考:读史书学习方法

入门书目五星级推荐:

先通读要旨,了解治史的方法框架,政治沿革,再到重要事件、人物。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了,就可以开始选读重要朝代历史。

我觉得读二十四史可以沿着这样的路子走,夏商周之前的历史,觉得了解基本框架就可以了,因为考古证据不是很多,多为传说。周朝可以重点读一下,因为周朝是封建制的鼻祖。无论是历法、政制、文化都影响深远,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渊源,半壁江山。

秦、汉两朝重点读。秦朝时郡县制、帝制的鼻祖,俗称“周秦之变”。汉朝承秦之制,加以完善,建立统一的、长久的强国,对后面的朝代产生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可以说,后世基本上是秦汉朝代的翻版,然后就是乱世典型的《三国志》。那么你就基本了解中国历史的乱和治的一个循环。

三、史料选择方法一,传统读法:

前四史必读。后二十史,选读。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奠定民族性格根基的大历史篇章。必读。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融合与盛世。选读。五代、宋、辽、金、元:动乱与变化。选读。明清史:民族大分流,世界向左,华夏向右。选读。清史稿,等有一定判断力再读。作为史料参考。

等读到有一定感觉,再沿着一个方向深入研究该时代的制度,人口,财政2018考研:2018年国考申论备考:读史书学习方法,军事,社会等领域,分兵突进,逐个击破。

这就是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

二,集约读法:

如果不想一本一本读,那么上下五千年, 易知纲鉴录,资治通鉴,这类属于理想读本。有一定功底,可以读文献通考。

知历史纲目大略,读纲鉴。

知兴衰治乱,读通鉴。

知典章制度,读通考。

知地理中国历史顺序,读读史方舆纪要

三、他山之石

在此引用钱穆先生中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法,里面讲的很清楚,可作为参考:

第一种是由上而下,自古到今,循着时代先后来作通体的研究。治史必有一起点,然后由此以达彼。此起点,即是从入之途。……如我们读《左传》,先明白了春秋时代是怎么一回事,待我们读到战国史时,便见战国与春秋有不同。此即所谓从异明变。普通自该从古到今,从先而后地顺次读下。但现代人似乎觉得这样学历史太麻烦了,真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之感。

第二种研究历史的途径,就是自下溯上,自今到古,由现代逆追到古代去。只把握住现代史上任何一点一方面,无论是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屠思想的等等,任何一事实一问题,都可据我们眼前的实际问题循序上推2018考研:2018年国考申论备考:读史书学习方法,寻根究底地研究,也可明白出这一事变之所以然来。

第三种:是纯看自己的兴趣,或是依随于各自之便利,即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肇端。例如听人谈到宋史,说起王荆公新法如何,司马温公反对新法又如何,忽然引起兴趣,便不妨从此一处起,来作宋史之钻研。只求在一处能深入有体悟,自然会欲罢不能,便推及到其他处去。为要知道此一事的前因后果,而很自然地上溯下寻,愈推愈远,这就是一种历史研究了。又如或是受了某一师友的影响,或偶然读得一本新书,而得了某一项启示,因而引起了研究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也尽从此入手。

总之,要学历史,只要能知道了某一代,某一地,某一事,或某一人物,都可即此为据点,来开始前进作研究。例如汉武帝、曹操等人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我们不仅在外表上只知道一个是红面,一个是黑面就算。要能从容不迫,沉潜深入,自然渐渐能穷源竟委,作出一番明透的鞭辟入里的研究来。

……

故此,我们若真要研究历史,仍不如从头到尾作通体的研究。首先便是通史,略知通史大体,再深入分着时期去研究一部断代史。对一部断代史有研究,再回头来接着重治通史,又继而再另研究一断代。如此循环不息地研究下去,才是可远可大,才能真明白历史上的时代之变,才能贯通上下古今,而获得历史之大全。

又引用梁启超先生《读书指南》里关于二十四史的阅读方法如下:

二十四史 《通鉴》《通考》,已浩无涯涘,更语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学者几何不望而却走?然而二十四史终不可不读,其故有二:

(一)现在既无满意之通史,不读二十四史,无以知先民活动之遗迹。

(二)假令虽有佳的通史出现,然其书自有别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终不能全行收入。

首先,梁任公肯定了二十四史的价值,认为是“国民必读之书”。接着,他指出了阅读二十四史的门径:

2018考研:2018年国考申论备考:读史书学习方法

书既应读,而又浩瀚难读,则如之何?吾今试为学者拟摘读之法数条。

一曰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俗称四史,其书皆大史学家一手著述,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人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浏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诵,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中国历史顺序,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第一种方法:就是按照史书各个击破,重点读前四史,《明史》。

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北魏书·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见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第二种方法中国历史顺序,按照主题阅读,配合《文献通考》阅读,平时加以整理有用材料。

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他学者之专传;欲研究文学史,则读《文苑传》及其他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只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吾深望学者一读之。

第三种方法,按人物传记阅读,每本正史选取20-30篇重点突破,有余力再读。

2022年3月更新:国学研读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