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儒家儒家世界观的规律与法则

佛教_道家_儒家三者理论相同与不同

一、儒家

儒家的世界观认为现实世界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个规律是恒定的可以被认识的。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不论是董仲舒的"天道"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 道亦不变”), 张横渠的"气",朱熹的"天理",王阳明的"良知"(李向东)儒家儒家世界观的规律与法则,都是在追求认识一种恒久不变的自然规律与社会道德法则,(“朝闻道,夕死可矣”)。

(李向东)儒家儒家世界观的规律与法则

因此,基于这样一种世界观,儒家要求人们积极的学习文化知识来把握自然规律("道")与社会法则("礼乐纲常"),通过“修身”向内用力约束自我(李向东)儒家儒家世界观的规律与法则,在实践行动中符合这些规律与法则,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儒家强调主动约束自我来迎合现实世界的规律和法则,从而缓解了自我与现实世界冲突而产生的焦虑。不仅如此,儒家还要求其中的优秀分子,主动的传播这种理念,通过讲学和做官("学而优则仕"),让更多人认识并实践现实世界的规律和法则,也使自身作为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名士”。假使人人都努力这么做,这个世界就太平了,每个人也可以获得相对的自我实现和内心幸福。

(李向东)儒家儒家世界观的规律与法则

二、道家

道家的世界观认为现实世界是有规律的,但是这个规律是变化的,难以被全面认识。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规律是存在的,但是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很大,很难用人类的大脑中的概念去全部把握,只能每个人在具体实践中去体悟。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道家并不鼓励读死书,更加主张体悟辩证的思维方法,把握阴阳变化之道,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李向东)儒家儒家世界观的规律与法则

因此,基于这样一种世界观,道家要求人们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来把握自然变化的规律及其可能性,通过“虚静”向内用力改变固着的概念对自我的桎梏,顺应随机的自然变化,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强调放空自我的认识来顺应现实世界的变化("天人合一"),从而缓解了稳定的自我概念与变化的现实世界冲突而产生的焦虑。道家之徒做“隐士”的居多,他们修炼好自己,静静的观察时局佛家道家儒家思想,等待时机的到来,风云际会则出山做事佛家道家儒家思想,大事已成便功成身退(“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假使人人都能做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天下太平,人人知足常乐了。

三、佛家

(李向东)儒家儒家世界观的规律与法则

佛家的世界观认为现实世界是无规律的("无常"),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人们内心投射的幻相。心经云:“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物质现象皆依各种因缘条件而产生的。也依于不同的因缘条件而消失,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依因缘存在而无实体性的。佛家的三法印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家要人认识到世事无常,众生皆苦,要摆脱世间苦楚,就要皈依我佛,往生极乐。

因此,基于这样一种世界观,佛家要求人们认识到世界的虚妄和空幻,通过“破我执”向内用力破除自我的实体性,取消自我与世界的边界与对立佛家道家儒家思想,从而达到“涅槃”的境界。六祖慧能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强调取消自我与现实世界的二元对立,破除实体自我,从而动摇了自我与现实世界冲突的根基。佛家之人多是避世修行,随缘就势,云游天下,广结善缘,功德圆满,立地成佛。假使人人都能做到 "五蕴皆空",就天下太平,进入极乐世界了。

(李向东)儒家儒家世界观的规律与法则

总结一下

儒释道三家理论都是通过"向内用力"来缓解自我与现实世界相互冲突而产生的焦虑。

儒家:约束自我("克己"),迎合现实世界("入世"),通过做“名士”而“成圣”。

道家:放空自我("虚己"),顺应现实世界("出世"),通过做“隐士”而“成仙”。

佛家:取消自我("破我执"),看淡现实世界("避世"),通过做“高僧”而“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