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养生文化丰富多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德养生”

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丰富多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养生流派众多,根据其哲学思想和宗教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儒家养生、道教养生、佛教养生、玄学养生、中医养生等流派。儒学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衰退,但其影响力仍是长久而深远的。儒家致力于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关注道德和伦理,这也决定了其养生思想的本质是“以德养生”。强调“仁爱”。“仁”是儒家养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其设想的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仁”不仅强调伦理道德层面的修养,同时也包含一定的养生主张,因此,儒家在养生中提倡“仁者寿”的观点,并为后世儒家不断发展。

南北朝养生文化丰富多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德养生”

儒家的“仁”包含乐善好施、博施济众的慈悲胸怀,东晋儒道兼修的葛洪就此也说道:“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在这里,儒家的仁爱思想被葛洪纳入了求仙长生的途径当中。主张“修身养性”。这是儒家养生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追求“仁爱”境界的途径之一,即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并通过正心、收心来进行自我品性的完善,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例如,儒家强调的孝道思想,到了魏晋南北朝仍为人们所遵行,不仅形成了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孝以养生”的风气。中庸养生思想也是儒家养生的一大原则,强调日常行为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否则“居处不理,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汉代董仲舒还在儒家原始义利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养”的观点,指出要用“义”来规范和指导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认为:“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佛家养生思想发展,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佛家养生思想发展,故养莫重于义。”但儒家的“义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当仁义与生命冲突时,儒家的选择是舍生取义,正如北朝的颜之推所说:“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重视“养气”。儒家认为“气”是人体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精神产生的源泉。孔子将血气看做人的精力所在,但血气控制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后果。《论语·季氏》曰:“君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南北朝养生文化丰富多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德养生”

南北朝养生文化丰富多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德养生”

他提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佛家养生思想发展,要学会根据血气盛衰进行自我调控。汉代大儒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养气论”,他认为“物生皆贵气而迎养之……故君子闲欲止恶南北朝养生文化丰富多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德养生”,以平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气多而治”,强调了央企对养生的积极作用。以“礼”养生是儒家养生的主要方法。“礼”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标准,儒家的养生目标无一不融入在“礼”的实践过程中。因此儒家在养生上十分强调“礼”的作用,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方面内容。儒家养生注重用“礼”来规范日常生活行为,《礼记·儒行》强调“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在饮食上,规定腐化变质的食物不能食用,饮酒不能过量;日常起居中规定吃饭、睡觉禁止言语,睡姿要自然放松,不能僵直挺立;婚姻上禁止近亲结婚等,这些内容都是儒家以“礼”养生的体现。提倡“孝养”。

南北朝养生文化丰富多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德养生”

儒家认为保养自己的身体是“孝”的一个方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首先需要一个强健的身体,《孝经》“教民无以死伤生”,即不因悼念死者的悲痛损伤到生者的身体健康。儒家还强调以“孝”奉养父母。“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认为要为父母提供良好的精神供养,而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满足,否则“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可见,儒家的“孝养”不仅包括自身的保养,还包括对父母长辈的奉养;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供养,还包括精神世界的满足,这种观点在孝风大盛的魏晋南北朝十分流行。提倡“中庸”养生法,主张劳逸有度、饮食有制、哀乐有节。

南北朝养生文化丰富多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德养生”

儒家认为过度劳累会大量消耗气血,使筋骨受损以致诱发疾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要起居有常、衣着适当,强调劳逸结合、寒暖适度的中庸养生之道。在饮食上,忌过饥过饱,认为面对珍馐佳馔,要有节制南北朝养生文化丰富多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德养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禁止食用腐败、不洁的食物,颜之推也指出了饮食养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强调饮食合理、有节有制。儒家很早就认识到情志对养生的重要性,认为人在精神过度紧张或情绪起伏较大的情况下,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儒家主张哀乐有节。孔子曰:“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言忧戚悲伤过度会影响脾胃健康,不利于养生。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颜之推在家训中告诫子孙要“爱养神明,调护气息”,十分看重精神的作用,避免过喜过悲,有害身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养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颜之推。颜之推,字介,生于建康,生活在南北朝至隋时期。颜之推对养生之道有一定研究,其养生思想主要反映在《颜氏家训·养生篇》中。颜之推的养生思想着重体现了儒家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文中,颜之推首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评价了修道成仙的风气,认为神仙之事学成者凤毛麟角,不鼓励子孙学习神仙之术。但同时他又肯定遵循一定的养生方法可以延年益寿,包括慎节起卧、服食药饵、早朝叩齿等。认为避免祸患是养生的前提和保证,养生要内外兼顾,只有虑祸为首,才能全身保性。最后,在儒家伦理道德支撑下,他认为生命虽可贵,但不可苟惜,牺牲仁义道德而保全性命的行为“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他的养生主张体现了浓厚的儒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