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佛教是一个宗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范例

楼宇烈:佛教是一个宗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范例

11月23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邀请了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为中国佛教协会学习十九大精神培训班授课。

这位年过80的知名学者以佛教的中国化为主题,从文化视角阐述了佛教的传入、发展及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先生的讲解,博古论今、深入浅出,给人以启发与思考。

楼宇烈:佛教是一个宗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范例

以下是我们对先生的讲解摘录:

佛教是一个宗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范例

楼宇烈指出,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对其他宗教有借鉴、启发的作用。所有文化都要面临两个问题:本土化和时代化。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异地文化到一个新的地区去生长时会面临本土化的问题,必须要适应这个地区的文化环境。任何文化,只有适应了这个地区、这个传统、这个时代,才能生存下去。

对此,楼宇烈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例子:儒家和道家。他说,到了西汉末年学术界最主要的流派就剩下了儒、道两家,这也就意味着儒、道两家能够吸取各家元素,充实发展自己;另外就是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汉代时期的儒家不是单纯的先秦时期的文化、不是单纯的孔孟学说,它吸纳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讲的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学派,可以说儒学把其他五家学派的精粹,或者认为可以对儒家的发展有促进、启发作用的都有所吸纳。所以那时的儒家不是先秦的,更不是简单的孔孟学说。道家在汉代影响很大,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各家对道家有启发、有意义的思想精华。

楼宇烈:佛教是一个宗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范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佛教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针对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产生的影响,楼宇烈介绍,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时,不是一下就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整个东汉200多年的历史中,主要是在一些外来商人的宗教生活,以及一些王公贵族的信仰里带有一些佛教的影响。那时大部分人还是把佛教看成道家,并称之为清净道。

到了东汉末年,佛教才开始有中国的本土出家人和佛典翻译,对佛教的一些理念加以讨论。经过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包括知识界和统治阶层才开始关注佛教文化的传入问题,佛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传播和讨论。直到南北朝时期、隋统一之前,讨论都非常激烈。历时六百多年,佛教渗入到中国文化之中。

关于佛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定位

楼宇烈讲到,现在包括学界、教界说印度文化就是佛教文化,这是很不准确的。佛教在印度文化中不是主流文化,印度的主流文化是婆罗门教。

佛教的产生,是当时印度社会思潮的一部分,这种思潮直接对婆罗门教的核心观念提出质疑。婆罗门教主导的核心思想就是世界是神创造的,人的命运是由神来决定的佛家文化思想发展历程,这个传统在印度一直延续到今天。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神创造的,世界是缘起的,这是佛教的世界观,世界万物都是由因缘际会产生,包括人也是。人的命运不是由神决定,而是由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你造什么样的孽,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孽就是因,报就是果。因果业报就是佛教根本的生命观、命运观。

楼宇烈:佛教是一个宗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范例

关于佛教与印度文化的关系

楼宇烈讲到,佛教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在发展,一方面也在蜕变。到了公元13世纪,佛教就在印度消亡了。这个消亡不是简单的外因造成的,最主要的是内因——佛陀对主流文化的对抗性特色消失。本来佛陀希望人能够通过觉悟,通过对世界的自我认识来超越轮回、超越生死,现在慢慢变成了把佛看成救世主,所以慢慢地佛陀与婆罗门教的神就一样了。

每一种文化生存下去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它可以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但必须要保持住自己的主体性,否则总有一天会消失。

关于佛教与儒家、道家的契合点

谈到佛教,楼宇烈举了南传佛教中《涅槃经》的一个例子来阐述佛教所强调的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我们最熟悉的一个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什么叫佛教,佛教就是要遵守这三条。守住这个戒条,你就是佛教的信徒,就是佛教的弟子。以法为依,就是依据佛陀所讲的法来修、来行。佛教讲自度,因为业报是自作自受的,所以你要解脱也是自信自作。佛教传入中国,这个精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中国文化相契合,因为中国的儒道两家本土文化都是强调自己提升自己,自己来超越自己。

谈到儒家,楼宇烈说,儒家把个人德行的提升放在第一位。儒家特别强调每个人自我品德的提升,德是最根本的。做一个圣贤就是要让自己的德行能够值得让大家来学习,是大家的榜样,就是圣贤。这种提升是靠自己,不是靠别人。

谈到道家,楼宇烈说,道家成仙,仙也是人,成仙就是我们能不能保持住我们的真性而不受后天的污染。神仙也是同佛教一样,佛教是达到了一个涅槃的境界,神仙则是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自在,所以《汉书》记载了对神仙的定义:“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也”。怎么才能保住真性呢?需要聊以荡平心意、同生死之域、无怵惕于胸中,能够做到这三条就是神仙了。

中国的儒释道三教都强调人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佛、仙、圣都是人做的。它与西方依靠造物主的拯救,决定命运是不一样的。佛到了中国以后找到了同道。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时的文化冲突

楼宇烈指出,南北朝时期,是佛道大辩论时期。那时,大家在讨论有没有无我的问题,佛教讲无我,是什么也没有吗?有些原始佛典里常常会有不恰当的比喻,把轮回比做鸟笼子里的鸟,天长日久鸟笼子坏了,把鸟拿出来换一个新笼子。鸟是灵魂,笼子是肉体,肉体腐朽了,换一个。这个比喻引起人们的怀疑,当时中国人就认为佛教是讲轮回的。

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两个派别。范缜提出了神灭论,神只是肉体的功能,当肉体消失了,神就没有了,灵魂也就不存在了。梁武帝笃信佛教,他专门写了《立神明成佛义记》,认为肉体消失了,神明是可以存活的。神明在中国文化中指的是一种智慧。

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因果报应不同

楼宇烈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因果报应不是强调个体的因果报应,而是指父母和子女、祖先和后代的关系,所以中国人讲不要做断子绝孙的事情,不要祸及子孙,要福荫子孙,你的行善积德不是为了你个体,而是为了子孙后代。中国的《孝经》就讲,每个生命都是父母遗留给我的生命。相反,在印度文化里边,因果报应都是针对个体的。

楼宇烈说,后来慧远大师强调现世报应。现世也有过去、现在、未来,是说我的前十年、现在的十年和以后的十年的概念,不是此生来生的概念。所以从佛教的三世报应变得强调现世报,这是佛教因果观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表现。所以说,灵魂、必然性偶然性、因果报应等问题佛家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经过长时间讨论慢慢地磨合。

楼宇烈:佛教是一个宗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范例

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孝

在现实中,佛教早期的思想认为信佛要出家,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离。中华文化强调要孝敬父母。这个问题,后来通过对佛教精神的诠释楼宇烈:佛教是一个宗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范例,特别是发展了大乘佛教后得到了解决,大乘佛教的根本理念就是普度众生,而不是自我解脱。到了中国,出家是为了普度众生,这是出家人的担当,我们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众生,这个解释中国人就接受。为什么呢?因为中华文化除了孝还讲忠,忠孝不能两全,国难当头我们要抛弃小家去为大家,这个普度众生的概念把众生放在父母之上,慢慢就被中国人接受了。

中国佛教在当代要发挥作用

楼宇烈指出,佛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我们要不断地奉献自己,觉悟人生。大乘佛教发展到顶点就是舍己利他、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是佛教的慈悲精神。

他希望,佛教在当今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社会需要有引导,我们的寺庙都是社会的引导。民风的正不正,得靠正能量引导。

课后,培训班学员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向学:

楼老师站在宏观的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佛教,和我们平时的角度不一样,这对我们了解中国的佛教很有启发。

中国佛学院学生处主任觉灯:

楼宇烈老师说,缘起强调必然佛家文化思想发展历程,道教强调偶然,光谈缘起是愚僧,光说自然是愚道,偏执缘起、自然皆是宿命论的观点。他的这个观点对我触动很大。

金陵刻经处常务副主任肖永明:

楼宇烈老师说,佛教的中国化应该说是最成功的范例。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楼宇烈:佛教是一个宗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范例

据了解,有中国佛教协会近50名法师和干部参加的培训班在9天时间内学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要义》《增强法治思维,完善宗教法治》《“一带一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宗教现状与宗教关系》等课程,参观了“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复兴之路等现场教学,聆听了书法、国画等中国传统艺术讲座楼宇烈:佛教是一个宗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范例,学员们表示学有所悟、获益匪浅。

来源:中央社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