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道家养生之道相得益彰,值得收藏!

儒家文化与道家的养生之道相得益彰,值得收藏!

前言

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基本上可以说是是在儒,道两家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发展的。儒家文化倡导我们仁、义、礼、智、信各个方面的教义。而道家似与其相反追求的是养生之道,遂有曾经的长生不老之说。但实际上两者各有其宗旨,各有其精华。这二者似乎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辅佐使得人们有种相对平衡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儒家思想,自古以来也是中国的主导思想。以孔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更是影响了千秋万代的华夏子孙。孔子是与老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集中为“入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勉励读书人静修俭行,为实现人类“仁爱和平”的理想社会而勤奋努力。与道家的养生之道相得益彰。道,追其身形,儒溯其心形。

儒家对于道德文化,人们的内在修养,伦理思想的建设有很深的影响。在早期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与道家的养生之道相得益彰,值得收藏!

儒家思想教育我们待人处事的时候要诚实不欺,谦让、礼让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刻与人交往要本着对等友好的心。说话做事要言行一致。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要有“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魄气。还有为人子女孔子认为百善孝为先,对于领导上级要以一颗忠诚的心去为其谋业效力。

儒家文化与道家的养生之道相得益彰,值得收藏!

一、儒家之理性精神

儒家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中心,贯穿中华两千年,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构造与思想,成为了支持中华民族统一的精神支柱,延绵民族千年而不倒.与其相比,西方文化之统一,民族生命之久远,都需要靠宗教来维持,反则不足以维持文化的延续。

正如《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所言,毫无宗教的独断、迷信、出世的色彩,但却起到了对人生同等的安慰勉励作用,具有谁莫与比的开明气息.像西方宗教所以制约人心的,大都是“鬼神”、“上帝”、“罪福”等观念,随之而来的祈祷等宗教仪式,皆是以超知识处为依托宣扬教义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儒家却全然不是如此,《论语·雍也》上说“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先进》上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分明的体现出了孔子全然不靠所谓的主宰、另一世界的罪福来支配人心的。宗教所具备之要素,儒家所不具备,然儒家之精神,却是西方宗教无论如何难以比拟的。儒家把视野回归人的本身,而非宗教的迷信与独断,而是完全信赖人类自己,通过自我反省约束来达到高度修养的生命境界。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儒家对于人本身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理性上都是清楚的,相信人本身一定是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的儒家文化与道家的养生之道相得益彰,值得收藏!,一时若不明白,经过自身反省思考终究会获得答案的。

因此孔子绝不把教条的独断标准赋予人,而是引导人们进行用心反思,使他自己真正体会到事情的意义与本质,这亦正是儒家精神的伟大,只是教人自我反省这一条路,完全信赖自己的理性。

如《论语·阳货》中记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榖既没儒家文化与道家的养生之道相得益彰,值得收藏!,新榖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儒家文化与道家的养生之道相得益彰,值得收藏!

可见孔子绝非直接排斥其是非,而是通过道理与理由使其自己判断,通过自我反省实践​而非外力以达到唤醒自身的意识目的,充满了开明的气氛与尊重人类本身的人文精神。

儒家文化与道家的养生之道相得益彰,值得收藏!

二、道家思想与精神

1、万物平等,和谐共处

道家认为“天人一体”,即宇宙是由人、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的相互联系、协同进化的和谐整体,万物平等,不仅反对唯人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且反对把自然仅仅当成是人类的征服和统治对象的态度,以及只为人类自己的需要而违反自然规律、掠夺自然、危害环境的行为,主张人物应和谐共处。

2、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无不遵从一定的自然法则,“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

《庄子》认为天地、日月、星辰、禽兽、树木都有其内在的本性和规律,如果没有认识和掌握自然之道而轻举妄动,就会导致灾难,相反,如果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宇宙的运动规律,不仅可以“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如果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则必须遵守自然规律。

在人类改造自然时,只有“顺物自然”、“与物为春”,坚持“以天合天”,并遵循“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顺物自然”,就是老子所主张“无为而治”。

顺应大道,顺应自然道家仁爱思想,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而“顺物自然”最理想的境界是达到“至德之世”。处于这种境界下的人们,“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人与万物无高下、贵贱之分”,并以“神农之世”为楷模,追求“与麋鹿共处道家仁爱思想,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理想生活。

所以道家主张的是“保身”。其学说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道家仁爱思想,主张人们以自然为为本,遵循规律,适时适势而生。

心神宁静,不轻举妄动。一切以养神长寿为思想,养生养性。在生活方面予以规范。在如今这个越来越重视养生之道的今天道家思想更是重归正轨。

结语

所以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是对大道的追求,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和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