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五:》之段落篇:至黄帝要缪乎

段落五:

原文:文子曰:昔黄帝之治天下,调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明上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闇,辅佐公而不阿,田者让畔,道不拾遗文子道家思想85,市不预贾,故于此时,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丰昌,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寝绳,秋杀约冬,负方州,抱员天,阴阳所擁沉滞不通者竅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其民童蒙不知西东,视瞑瞑,行蹎蹎,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泛然,不知其所本,自养不知其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自怀其爪牙,藏其蜇毒,功揆天地。至黄帝要缪乎太祖之下,然而不章其功,不扬其名,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即?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段落五:》之段落篇:至黄帝要缪乎

注释:文子认为:从前黄帝治理天下,调整节奏以跟随日月运行的规律和趋势,平衡阴阳五行变化对自身的影响,跟随四时交替规制生长收藏的制度,通过日月星辰辨析律历时间的变化节奏,区分男女之别,明确上下之序《段落五:》之段落篇:至黄帝要缪乎,使得强者不欺负弱者,多数人不暴凌少数人,这样万民都可以保有生命不至于夭亡,农作物每年都可以按时成熟收获而没有凶年之患,百官正直不会以私犯公文子道家思想85,上下协调没有相互埋怨,法令严明而不会疏乱,左辅右弼的大臣们精忠而不阿附君王,于是天下井然有序,耕者让田不争,行人路不拾遗,公家私人都不随便干预买卖和价格,所以在这个时期,日月星辰不失运行规律,风调雨顺能够五谷丰登,凤凰来仪,麒麟呈祥,都是道德深厚的象征。但是黄帝治理天下不如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方法,伏羲氏治理天下能够任其自然,困倦了就以石为枕,以绳为床,庄稼熟了就做到秋收冬藏,伏羲氏好像以大地为根基,以上天为覆盖,这样就可以无所不覆盖,对于阴阳阻塞沉滞不通的地方就疏通调理好,对于违背时势损害物理伤害万民蓄物积财的事情就禁绝制止,伏羲氏能够自然而然的化育万民,所以万民具有童蒙一样的天真,没有心机,面貌无华,行为质朴,天真烂漫的样子悠然自得,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但是能够快乐的游戏于尘世间,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多的要求文子道家思想85,完全是懵懂无知的样子,也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这就是简简单单,无欲无求的状态吧。当此之时,毒虫猛兽都感受教化从而收起爪牙,藏起毒刺,伏羲氏能够与天地同功啊。但是到了黄帝时代,其治理天下的水平要远远低于伏羲氏的标准,然而黄帝还是能够做到不彰显自己的功劳,不贪图虚名假义,黄帝治理国家能够隐含着真人治国的道理,以尽量跟随天地运动变化的自然趋势,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这是因为黄帝道德深厚,精诚之心上通于天,不运用巧诈机智的结果啊。

《段落五:》之段落篇:至黄帝要缪乎

有言:道一而德有分化,所谓太上任自然,其次任道,再次任天地之道,最下任法。

《段落五:》之段落篇:至黄帝要缪乎

伏羲氏循道而任自然,随性而行,随性而止,民淳朴而无欲无求,此为太上之治,皇之道也。黄帝法道而任道理,随时而行,随时而止,贵有精诚而感通天地万民,民有德而不争,此为帝之道。

古人所谓皇之道,帝之道,王之道,霸之道者,依据统治者治理国家天下的道理和模式,大致进行比较区分。皇之道者,法自然而任自然,三皇之道也;帝之道者,法道而任道理,五帝之道也;王之道者,法天地而任道德,夏禹、商汤、周文、武三王之道也;霸之道者,法法而任仁义,以道德仁义为名,其法之衰败者,法力而任巧智,凭众而设机关,五霸之道也。霸道以外,或平世或乱世也,唯知以智力、群众之高下、多寡而相倾轧、兼并,于是强掩弱,大吞小,多暴寡,智欺愚,力争智斗群乱而纷争不已。

然则,天地之变化非一时而竟也,人事之关系非一人而定也,则何时、何处、何人《段落五:》之段落篇:至黄帝要缪乎,以何道可以善治时世,必以当时之实际情况为根据,或急或缓,或长或短,或方或圆,本于人道、人事,善于尽人之性,任人之能,导人为善,使人民各得其所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