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礼乐之道贯穿于音乐实践当中

欧阳修(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中有许多音乐美学的内容,而且与其政治、历史、文学、哲学观念有着紧密联系。由于欧阳修在上述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因此,他的思想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这同样也映射在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中。他的儒道思想在其人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使其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较大差异。早期他的音乐言论仅及三代古乐,着眼于音乐的教化与社会功能,可以说是对前人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而极少在古乐之遗缺思想中进行创新。中期他在政治上功成名就,于是开始与古琴朋友交往,真正实践了对音乐创作、表演与欣赏的实践,形成自己独到的淡和之美的音乐美学观点。晚期欧阳修由于政治上的劳累,身心趋向老龄化,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也由中期的淡和之美延伸至养生之道。

一、礼乐欧阳修早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源流

欧阳修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力推崇儒家的礼乐文化,并将礼乐之道贯穿于音乐实践当中。在此时期,其音乐思想主要侧重于音乐的实用效果与功能意义,主要体现为礼乐与政治、古乐与今乐、情与德等各种关系,其实质在于张扬音乐的功能意义,因此欧阳修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现出以礼治民的特征。

对于礼乐与政治的关系,欧阳修提出了至于礼乐行政,颁其大法而使守之的观点,即以法律形式来强化礼乐的功能。欧阳修曾言:必欲明教之导志,音之移人,粗举一端,请陈其说。夫顺天地,调阴阳,感人以和,适物之性,则乐之导志将由是乎;本治乱,形哀乐,歌政之本,动民之心,则音之移人其在兹矣延陵之聘鲁,夫子之闻《韶》,则见君子审音之旨。

①他所提出的君子审音之旨与孔子的尽善尽美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顺天地,调阴阳,感人以和,适物之性,即要达到音乐的导志之用,必须使美的形式与善的内容达成统一。由于耳不闻弦歌,民俗顽鄙,这时必须借助儒家的音乐来实现教化民众的作用,即儒者之于礼乐,不徒诵其文,必能通其用。显然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音乐能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欧阳修又言:礼,防民之欲也周;乐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礼乐之道贯穿于音乐实践当中,成民之俗也厚。他认为礼乐不仅可以周密抑制民众的欲望,也能够淳厚民族风俗,最终使政治上实现成于乐的局面。

对于礼乐中情与德的关系,欧阳修提倡礼乐的移人与教化作用,在礼与乐的关系上提倡以乐知书与以乐达礼。欧阳修早期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就是音乐的教化作用。音乐可以有趣诱民,还可以明事理防其过。在音乐教化方面,他主张与民同乐,认为音乐应当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即道在百事之中②,譬如婚嫁丧娶、乡射之礼等生活之中。同时他又提倡上自天子之郊,下至乡党,莫不有学,天子与民众一同享受礼乐的教化。由此可知,欧阳修认为教化民众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以乐传礼的道术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礼乐之道贯穿于音乐实践当中,同时他主张音乐的生活化与通俗化,进而达到治国、化民的目的。

二、淡和欧阳修中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审美

1.提出与强调淡和之美

欧阳修步入了仕途后,他的周边交游唱和者都是文人墨客,自身的音乐实践也得以实现。同时身处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之中,宦海浮沉,迫使他开始接纳道家的思想,因此,欧阳修中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容纳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和,也包含了道家的核心思想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淡和音乐美学思想。

欧阳修中期音乐美学思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淡和之美的全面延伸。欧阳修对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审美准则的延伸,是其《书梅圣俞稿后》中所明确提出的淳古淡泊之声舒和高畅的审美观点。欧阳修依据孟子的浩然正气,结合老子的混沌之气,提出了根气之和道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这种根和之气就是淡和。淡和是其音乐美学思想领域中儒家纳道思想的集中体现。欧阳修淡和思想中包含有多种元素,对清和的称赞,对淡雅的认同都是淡和之美成熟的重要特征。

2.清和与淡雅的审美内涵

欧阳修在文论中最先提出清和相和,这为他之后的淡和音乐美学思想做好了铺垫。同时音乐的清和和国家的有道密切相关,这是对传统音乐与道相通、互为因果关系的继承。正如欧阳修《赠杜默》中云:南山有鸣凤,其音和且清。鸣于有道国,出则天下平。③

其中揭示了音乐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即声音和与清。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元素,清是道家思想的集中展现。在音乐审美中,欧阳修提出的和是对古人和谐论的继承与延伸,是对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思想中的中和且平,以及哲学思想上主张的和而不同继承基础上产生的。音乐审美中,和就是要求音乐表现达到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这便要求情感需要调试到中和而不过分的状态,使音乐审美外在表现与内在情感保持着中和状态。和实际上也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符合中庸之道的观念。欧阳修提出自己的淡和见解,即以深远闲淡为意古淡有真味,其实是对孔子和的继承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延伸。其中古淡深远等字意与淡和有一脉相承之感,故而上述中和且清其实就是所谓的淡和了。

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礼乐之道贯穿于音乐实践当中

欧阳修淡和审美标准中,除清和古乐之外,淡雅也占据着重要位置。淡雅即格调高雅,即使所好与时虽异趣,也不可为了谄媚而牺牲自我的独立品格。于音乐道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欧阳修认为累心于物岂非情,这种坚持己见的儒家之和,才是对音乐的真正追求,实际上也是对淡雅的明确阐释。欧阳修《忆鹤呈公仪三琴记》中极为妥帖地将露水声比附古琴声道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其琴乐思想的淡和之美同《溪山琴祝》中和静清古 远恬逸淡雅这九种琴乐的风格与意境美完美契合。而且文中所述的文人琴的六雅,即景雅趣雅心雅耳雅声雅意雅等共同构建了文人的雅致生活,这文人琴六雅的归旨就是淡。

三、养生欧阳修晚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归旨

如果说儒道两家是欧阳修中期音乐美学思想演变的哲学根源,那么他晚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哲学根源则更为复杂,集儒、道、释、阴阳五行等为一体,形成了更加丰富的杂糅局面。他在中期的淡和思想基础之上,转而注重音乐的实际意义,专注于音乐养生的功效。

1.欧阳修对自弹的推崇

欧阳修对自弹十分推崇,是由于他认为自弹可以使人远离忧患,达到逸与幸的人生境界。北宋时期,主流文化出现了百家合流的趋势,其中儒、道、释、阴阳等学说已充分汇融,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深受其影响,此外,他还吸收了中华医学朴素唯物论的思想。自弹可以忘疾④,音乐是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奇妙事物,有着药石无可比拟的能量与功效。他认为自弹这种肢体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导气的作用,还可以强身健体,因此提出了听人弹不如自弹的观点。欧阳修言:余家石晖琴得之二十年,昨因患两手中指拘挛,医者言唯数运动,以导其气之滞者,谓唯弹琴为可物理损益相因,固不能穷至于如此。老庄之徒,多寓物以尽人情。信有以也哉。⑤

欧阳修总结了道家、阴阳、五行的混沌之气的学说,阐述了自己弹奏乐器可以治疗自身生理上疾病的观点。

2.自弹的归旨在于养生

首先,欧阳修认为自弹可以养心。在仕途上经历过波澜起伏的欧阳修,在晚年希望通过自弹来逃避自身的劳形与劳心,达到内心的恬静与闲适,这并非心灰意懒,而是中国传统文人寻求人生阶段的完满结局。这种境界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而欧阳修却做到了这一点。《六一居士传》中的主客问答就充分显示了欧阳修注重通过自弹达到愉悦身心的观念。其次,欧阳修认为自弹才可真正使人达到自适与自娱的目的,进而达到顺其自然、心无忧患的境界。欧阳修《三琴记》中言道: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⑥

欧阳修在晚年,针对古琴,提出了畅、远、清、实、缓、和、韵等审美命题,而且偏爱石徽其声清实而缓的普通石头,并将其做成石徽琴。除视觉上的悦目外,欧阳修更注重对琴声的清、实、缓等声音审美上的追求,这可以体现出欧阳修的晚期音乐美学思想更偏向悠然自得的优雅、宁静闲适的清雅,以及返璞归真的素雅。再次,偏重于自适自娱的欧阳修,经常与一些文人、道士以及和尚一起切磋琴艺,其琴技亦有相当造诣,而且他常常于弹奏中深悟养生之理。因此,在欧阳修晚年的古琴音乐美学中,他着重提出了通过古琴自弹进而达到自娱自乐的美学主张,并再次强调弹琴可以疏通人的筋骨血脉,使气血通达,最终达到健身养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