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妍钰章传政儒家思想对中韩茶道哲学的影响

吕妍钰章传政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春秋末期由著名思想家孔子创立,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壮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乎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的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走向,约束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并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流意识。于是,博采众长的中国茶道,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与儒家思想的交融汇集便成为了必然,二者相互影响,催生出灿烂的中国茶道哲学。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其衍生出的茶道亦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唐代茶圣陆羽撰著《茶经》,标志着中国茶道、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而随着中华茶文化的传入,韩国的茶道通过不同时期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别样的风貌。儒家思想伴随着茶文化,一同进入韩国的哲学世界,逐步渗透至茶道中,塑造了延续至今的韩国茶道哲学。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于中韩两国茶道哲学的产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又因两国茶道哲学对于儒家思想的吸纳差异而存在异同。本文通过分析儒家思想对中韩茶道哲学的影响,研讨二者异同之处,以期对于中韩茶文化交流及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有所启发。

一、儒家思想与中韩茶道哲学简述

吕妍钰章传政儒家思想对中韩茶道哲学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

春秋末期,孔子在继承夏、商、周三代尊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提出的“仁礼”思想,创立了儒家学派,并对传统的六德、六行、六艺进行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即儒家思想。从汉朝开始,提倡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就为统治者所推崇,尤以汉武帝时期为典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为儒家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亦催生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中和”思想。

儒家思想在形成初期,只包含“仁礼”思想、礼乐制度等,后经几千年的发展,才逐渐丰富起来,形成“中和”思想、“仁礼”思想、君子之道等内涵。儒学经典之作《中庸》,对于“中和”思想给予这样的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意思是思想情感没有发生,情绪处于不偏不倚的状态为“中”,而思想情感发生时,情绪处于一定的节度,无过或不及的状态为“和”。这种“中和”思想,也可以称为“中庸”,作为一种人格行为认知的哲学,其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故被看作儒家思想的本质与灵魂。儒家思想对于中韩茶道哲学的影响,也是基于此思想开始。

(二)中国茶道哲学

中国茶道哲学起源于唐代。“茶道”一词首见于茶人释皎然的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2]释皎然的至交、“茶圣”陆羽于其著作《茶经》中,也对茶道哲学进行了侧面论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3]此句因通过阐述何人适宜饮茶,表达茶道哲学中“精行俭德”的内涵,而被看作全书的文眼。此后,茶道哲学的内涵,在晚唐宰相裴汶、宋徽宗赵佶、明代茶人朱权等人的锤炼中得到丰富,并依托不同茶人所定义的茶道精神而融入大众的饮茶日常中。庄晚芳教授定义中国茶道精神“和、敬、廉、美”中,“和”字不仅道出了品茗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意义,且蕴含了儒家思想之于中国茶道哲学的理论核心。本文中所涉及的中国茶道精神便以此为参考。

中国茶道哲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从历史长河中漫步而来的中国茶道哲学,深受儒、释、道三大派别的影响,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中国茶道哲学所包含的尊重生命、精行俭德等内涵,与儒家的尽心、知性等思想完美结合,不仅完成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更使得中国茶道具有了修身与养性的双重功能。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哲学呈现出了丰富的层次和多元化的内容,其中蕴含的入世精神、和合思想、乐道思想等,无不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辉。

(三)韩国茶道哲学

韩国的茶道哲学起源于新罗时期。自兴德王三年由遣唐大使从中国引进茶种后,韩国便一直延续着饮茶及以茶供佛的习惯。新罗统一初期的高僧元晓大师,在茶事活动中感悟出和静思想,经高丽时期的文人们发展总结,提炼出了清和、清虚和禅茶一味的茶道精神,最后由朝鲜李朝时期的高僧西山大师、丁若镛、草衣禅师等完善,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而今,韩国的茶道精神通常被定义为“和、敬、怡、真”,由这一思想可以看出吕妍钰章传政儒家思想对中韩茶道哲学的影响,韩国的茶道哲学传承了中国茶道哲学的价值理念,并深受儒、释、道精神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4]。本文中所涉及的韩国茶道精神同样以此为参考。

在韩国茶道哲学的发展历程中,草衣禅师张意恂,是一位不得不提及的重要人物。他是朝鲜时代末期韩国茶文化的总结者和集大成者,在韩国被尊称为“茶圣”,其创作的《东茶颂》和《茶神传》,是韩国茶人公认的茶经。草衣禅师在研习茶道的人生历程中,受到丁若镛、金正喜等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茶道思想理论,而其中的核心,便是“中正”思想。“中正”的含义可以概括为:1.既不多余,又不缺少;2.万人平等;3.先人后己;4.追思根源,回归自然。这一思想成为韩国茶道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对于韩国茶道哲学影响的典型体现。

二、儒家思想对中韩茶道哲学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茶道哲学的影响

在对中国茶道哲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绕开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纵观中国茶道哲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几乎贯穿了整个过程,作为其本质与灵魂的“中和”思想,甚至与茶道形成了完美的契合。儒家思想提倡积极入世,并在处世过程中对“中和”思想进行实践,而这一点在中国茶道哲学中通过饮茶便可体现,即以品茶来体味人生百态。从陆羽在《茶经》中所写的“精行俭德”一词吕妍钰章传政儒家思想对中韩茶道哲学的影响,也可捕捉到茶圣对于茶的认知里包含儒家“中和”思想的缩影。

在中国的茶道哲学中,无论是行为主体,还是物质元素,都包含着浓厚的“中和”思想。茶事活动中,品茶者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时刻要注意谨言慎行,注重中庸平和之美,而礼茶者则需端庄典雅,礼茶行为行云流水,无过无不及。同时,在品茗过程中,每一茶事主体都需保持平和心态,尽力完成自我行为的反省与自查,实现人茶合一和身心合一,进而达到与其他个体及品茗环境的和谐。这是儒家思想在中国茶道中展现的“中庸”之美。不仅如此,儒家思想中的“仁礼”思想,亦促进了中国茶道哲学中茶礼部分的完善,表现在茶事活动中,便为对奉茶时长幼尊卑顺序的重视,而对茶礼的注重也与实现主体之间的和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换句话说,中国茶道哲学在以饮茶礼仪表达着茶事活动者对“仁礼”“中和”等儒家思想的追求。

此外,中国茶道在由学入术,进而成为一门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于儒家思想中的自然观进行了主动引入,茶道中茶性、茶事、茶人等元素得到了合理解释,并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追求。儒家思想的自然观从人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出发,其基本主张是将人置于天地之中,检验人之行为,强调人的独特作用[5]。

中国茶道的出发点是寄情自然之物,借由先苦后甜的饮茶体验类比人生。在与儒家自然观的融合下,中国茶道哲学的人本主义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尤其体现在茶事活动中饮茶者对饮茶要素的主动选择,讲究饮茶环境的清雅与幽静,力求茶叶、茶具的默契配合,以此展现饮茶者的文明、整洁、高尚和规范,并在宁静自然的氛围中实现茶事主体的天人合一。

吕妍钰章传政儒家思想对中韩茶道哲学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对韩国茶道哲学的影响

韩国饮茶历史悠久,自新罗初期引进中国的饮茶习俗后,伴随着中国茶道一并进入韩国的儒家思想,对韩国茶道哲学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新罗时期是中国茶道传入韩国的时期,曾在大唐为官的新罗使者崔致远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之一,他将中国茶和中药带回故里,常常以茶待禅客,有趣的是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他虽自称为道家,但其思想却更倾向于儒家,也因此被后人尊为“海东孔子”,这也侧面反映了儒家思想在韩国文化中的逐渐渗透。高丽王朝时期,韩国茶道开始成型,儒家的“中和”思想与道教的“养心修身”思想融合,形成了韩国著名的“五行献茶礼”。“五行献茶礼”,是一种向炎帝神位献茶的仪式,其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是韩国茶礼的主要代表,也是儒家思想与韩国茶道融合的产物之一[6]。高丽王朝末期,修习儒家思想的学者越来越多,在郑梦周、李崇仁等人的推动下,韩国茶道吸纳了朱文公家礼之精华,将茶礼运用于婚丧嫁娶、祭祀等活动中。

韩国茶道在新罗与高丽时期的儒家思想渗透下,初步形成了一套哲学体系,儒家“中和”思想与“仁礼”思想融汇进韩国茶道哲学中,使其初具雏形,并通过“五行献茶礼”等形式表现出来,也为发展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朝鲜李朝时期,颇为盛行的饮茶之风在中期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风靡大街小巷的饮酒风俗,茶事活动在韩国民间走向衰弱。这一时期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韩国涌现了一批对韩国茶道影响深远的著名茶人,如丁若镛、金正喜、草衣禅师张意恂等,他们竭力复兴韩国茶文化,推动韩国茶道走向顶峰,也促进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和”理念与韩国茶道哲学的进一步结合。而这结合的产物,便是韩国茶道哲学的灵魂——“中正”精神。

“中正”精神,是草衣禅师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结合自己和中韩两国茶人对茶道的认知及儒家“中和”思想,而归纳总结出的哲学理论,其含义上文已提及,这里便不再赘述。韩国延世大学尹炳相教授曾对“中正”精神进行过解释:“草衣禅师教导我们的茶道精神‘中正’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劝人为人处事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性情暴躁或者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7]可以看出,“中正”精神是儒家“中和”思想在韩国茶道哲学上的完美延伸,且其中蕴含的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主张也体现了儒家“仁礼”的观念。

三、儒家思想对中韩茶道哲学影响的比较

在比较儒家思想对中韩两国茶道哲学所产生的影响之前,不妨先看看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而形成的两国茶道精神。从上文中可知,中国茶道精神为“和、敬、廉、美”,韩国茶道精神为“和、敬、怡、真”,两者均将“和”字放在了首位。此“和”为儒家“中和”思想的延伸,既表示和谐,又表示和悦,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从善知礼、天人和合,展现在茶道哲学中便是“求真存善”的处世之道、“天人合一”的养心之道与“和睦相处”的待客之道。中韩两国的茶道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关系密切,在融入了本土的民族精神后,基于儒家“中和”思想而发展的中韩茶道哲学衍生出了两种本质相同的精神理念,即中国的“中庸”思想和韩国的“中正”精神,并均打破了领域的限制,成功上升为人生哲学。这便是儒家思想对中韩茶道哲学影响的相同之处。

而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程度。中韩两国的茶道哲学均受到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但三教影响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各有不同。在中国茶道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道家思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儒家思想居于第二位,佛教思想排在第三位;而在韩国,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茶道哲学的发展,占据了首位,佛教第二,道教仅排第三。这点不同之处从茶道表现中也可看出:中国茶道重茶、重品,注重自然、和谐与率真,而韩国茶道注重敬、礼、和、中正,讲究人际关系的和睦。造成这一不同的原因,除两国本土民族精神的差异外,与茶道的形成和传播也有着一定关系。在中国,儒家思想虽然对于社会伦理的形成完善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文化艺术领域,道家的影响更胜一筹。崇尚无为、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更能满足人们习茶时的精神需求,因此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中国茶道不似韩国那样注重礼仪与程式。而在韩国,新罗与高丽时期的佛教徒虽对茶道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儒家思想,尤其是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催生出的“五行献茶礼”,不仅昭示了朱子家礼被韩国民众普遍接受的事实,也体现了韩国茶道对“礼”的重视。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对于中韩茶道哲学的影响可以用“和”而不同来概括。两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儒家思想在中国茶道哲学中的渗透,由于本土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加入而没有韩国那么深,但收获的结晶本质上相同,即为“中和”思想,由这一本质内涵延伸出的“中庸”思想和“中正”精神,在中韩两国的茶道哲学领域分别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 结语

儒家思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完善,亦在流入韩国后,促进了当地思想文化的形成,而其为中韩两国茶道哲学的丰富所做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在儒家“中和”思想的引领下,中国茶道哲学呈现出和合、自然的圆融之美,韩国茶道哲学在传承茶道基本精神的同时,也展现了“中正”的茶礼风采。两国的茶道哲学以“和”为媒介,不断深化、发展,萌发出积极向上的茶道精神,在儒家“中和”思想的平台上,促进人生态度由消极向积极、由悲观向乐观的转化,展现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两国茶人跨越国界的精神交融。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韩茶道哲学成为“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两国之间的茶文化交流,可以选择站在“和”文化的输出与输入角度来开展,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可以此为借鉴。同时,浸润在“中和”思想里的茶道哲学,更要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使其成为提高两国茶人个人修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