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的二重性与道家隐逸哲学(作者)商原李刚

士的二重性与道家隐逸哲学(作者)商原李刚

士的二重性与道家隐逸哲学 【作 者】商原李刚 【作者简介】商原李刚哲学博士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 陕西 西安  【内容提要】士具有二重性即依附性和自由性隐士典型地体现着自由性其行为方式的突出表现为隐逸隐逸有隐与逸两个不同的方面逐渐产生了道家隐逸哲学并形成了道家隐逸哲学不同的派别。 【摘 要 题】道家思想研究 【关 键 词】士的自由性/隐士/隐逸/道家/隐逸哲学 道家哲学是一种隐逸哲学道家隐逸哲学起于士的二重性特别是其自由性。就隐逸来说它既有隐而不仕的一面 也有以逸待劳的一面 并由此产生了道家隐逸哲学的不同派别。 但是如何从这一宏观背景中探索道家隐逸哲学产生的内在机制却是历来的研究较少关注的。一、先秦之士的二重性与隐士 从道家的起源来看萧萐父早就认为单就道家论其起源似可概括地表述为出于史官的文化背景而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 前者指其思想理论渊源 后者指其依存的社会基础。 [1] 道家是从士阶层中分化出来的从士演变为隐士从隐士到道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社会不断分化的结果。

士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低级贵族士的二重性与道家隐逸哲学(作者)商原李刚。许倬云说士的身分为大夫的家臣和武士。士可能世代是士也可能是大夫庶孽不能承宗而变为士。士可能在本宗族服役也可能被雇于其他宗族。[2] 士阶层惟有思想文化和知识可以利用。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知识资本它离不开社会经济和政治实体直接与社会政治资源相连具有显而易见的依赖性。因此士阶层对政治和国家的依赖是天然的仕是士阶层的职业选择。所以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史官。若民无恒产因无恒心。[3] 其实士依靠有恒产的诸侯、卿大夫也离不开恒产只是士不属于某一固定的经济阶级只是民是劳力者士是劳心者劳力者离不开恒产劳心者离不开政事。民依赖恒产而士依赖政事。不过诸侯、卿大夫是治者士逐渐演变为议者。士的恒心是什么主要是对政事特别是其依据的关心而政事的依据即道。道是从中国古代巫史文化传统演变而来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据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史官。因此士志于道也就是对社会政治和道德价值的追求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这种为政治的辩护就是政治哲学。在此意义上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是一种政治哲学。周代社会的宗法统治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其发展表现为金字塔式的上升和下降运动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史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士阶层的扩大突出地表现为贵族的没落和庶民的上升士的二重性与道家隐逸哲学(作者)商原李刚。史墨对由贵族到士的这一演化过程作了准确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