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作者姓名所在学院汇华学院专业(系)历史学班级(届)2011完成日期2011中文摘要、关键词„„„„„„„„„„„„„„„„„„(10英文摘要、关键词„„„„„„„„„„„„„„„„„„(11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含义„„„„„„„„„„„„„„„(12二、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15(一)批评、否定的态度„„„„„„„„„„„„„„„(15(四)对现代社会的影响„„„„„„„„„„„„„„„„(20参考文献„„„„„„„„„„„„„„„„„„„„„„(22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中文摘要:老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小国寡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就没有一个统一一致的看法和理解,那么它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人们对这一思想有的抱有批评的态度,有的则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反面影响,我们应该全面的来评价。正是因为“小国寡民”思想的双重性,我们才更有必要去研究它,这将会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影响;社会。’”:.ina,t.?,China’way.iety.:;;;;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在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当中,关于老子的身世,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争议。

《史记》是最早记述老子其人的史书。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对老子有五百多字左右的记述。但仅仅就在这短短五百字当中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司马迁关于老子身世的猜测就提出了四种可能。而今人对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也是十分的激烈。我们虽然不能彻底的断定老子究竟具体的生活时间,但是通过各种史料记载和学者专家的研究,我们大概可以断定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约略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与孔子。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含义“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老子》第八十章中,老子对他心中的社会理想进行了一番集中的阐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然而,对老子的这一简短的理想蓝图,古往今来的众多学者却多有歧见。(一)“小国寡民”的含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他的政治观,历史观的重要的内容。这一章的关键就是“小国寡民”这四个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关于这四个字,历来有四种解释,这四种解释分别是:认为这句话是老子对其理想社会的描述,“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语,解释为“小的国家,少的人民”。

认为这句话应该解释为“以国为小,以民为少”。乍一看来,这四种解释貌似都没有错误,但是究竟哪种解释才更加符合老子的本意呢?笔者以为前面的第一种观点更符合老子的本意,理由如下:我们解释这段话的时候不能将这段话与本章的后面的内容割裂开来。有很多人将这句话解释为第二种的说发:国家小,人民少。认为这只是老子对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0一个历史阶段的描述。但从下文多次使用的“使„„”、“使民„„”的句式来看,显然都不是在进行描述,而是在进行设计。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如果说这不是老子的理想社会,那么为什么老子还要把它详细描述出来呢?如果这真是人类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社会,那么那些“什伯之器”、“舟舆”、“甲兵”又怎么解释呢?显然,这只可能是老子理想中的一个社会。所以本章出现的“小”和“寡”应该被看作为动词,翻译为“使国家小,是人民少”。第一种的说法比较符合实际。但是在这里的“国”字的含义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说文口部》“国,邦也。”不仅仅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在《周礼天宫大宰》中“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以居亦曰国。”可见,在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主张小国寡民,至少在老子那个时代里,“国”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

而是指的诸侯国。关于这一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关于“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句话的解释也有很多种。但其中的“伯”明显是“佰”字的通假字。出土的《老子》帛书甲本作“十百人之器”,《老子》乙本作“十百人器”,这些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说文》中将“佰”解释为:“相什伯也,从人,百。”就是说多的意思。但对于“什伯之器”,历来就有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为各种各样的兵器。俞樾《诸子平议》就有这么一段话:“什佰之器,乃兵器也。”这种解释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本章下文中有“虽有兵甲,无所陈之。”若此处解释为兵器,那么就与下文重复。这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太符合逻辑。故笔者认为解释为兵器的这种说法有些欠妥。另外一种解释为各种各样的器具。有些学者认为各种各样的器具包括居家日用的所有器具。此说令人费解的是,如果连居家日用的各种器物都弃置不用,将何以生活?老子虽主张朴素自然无为,恐亦不至于此。这有些不太符合常理,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笔者认为各种各样的器具应该是老子所鄙弃的“奇物”。诸如酒器之类。这些器物损害了人类纯朴自然的天性,所以老子主张是弃之不用。因此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平时生活所必要的所有器具。因为老子崇尚人们过着朴素自然的生活,一般的简单的工具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平时所需。

所以那些“奇物”自然要弃之不用。若这样理解“什伯之器”,那么便同老子的一贯思想相一致了。“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句话表面上比较容易解释:使百姓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但是1973年湖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都将这句话写成了“使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民重死而远徙”。少了一个“不”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子》所记载的大相径庭。难道这是后代人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吗?对此,高明先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的解释是: “老子不仅反对民之‘远徙’,也同样反对‘不远徙’,主张使民安居而不徙。故而‘远 徙’之‘远’字,非作远近解的副词,而是作‘疏’、‘离’解的动词。” 高明先生将这句话解释为“使民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这样的解释很有道理。可见后人对老子的本 初思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误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帛书上的“远徙”变成了我们 今天看到的“不远徙”了呢?在这里,高明先生又有一番解释,他说:“因后人误识‘远’ 为远近之义,又疑‘使民重死’与‘远徙’义不相属,故于‘远徙’之前增添‘不’字, 该作‘不远徙’,结果则与《老子》本义相违,造成大缪。”笔者认为高明先生的解释合 情合理。

即使后人在这句话中多加了个“不”字,也并未对老子的本义产生太大的不同。 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既可以解释为“使百姓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也可以解释为高 明先生所说的“使百姓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二者没有大的区别。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句话比较 容易理解。其中“陈”通“阵”。“结绳”是指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都是用结绳来记录 事件的。知道这些,这句话的含义也就答题出来了:“虽然有车船,没有乘坐远行的必 要;虽然有武器,没有列阵示威的必要。使百姓回复到用结绳记事的情况”。 最后一句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的含义古今以来分歧不大,大致的意思是“百姓都认为自己 的饮食甜美,认为自己的衣服漂亮,认为自己的居所安适,认为自己的风俗快乐。毗邻 的国家互相可以看见,鸡狗的叫声互相可以听见,而百姓直到老死,都互相不往来。 以上便是笔者理解的《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的含义,本章的核心便是“小国寡民” 思想。对这一章的解释不同,就会对这一章的理解乃至整个老子思想的理解不同。所以, 怎样去解释《老子》第八十章就显得异常的重要了。

(二)“小国寡民”社会的设想 《老子》第八十章为人们勾勒了一副“小国寡民”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诸侯 国的国土狭小,人民也很稀少。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奇物”,却为了保持自己的淳朴自 然之心而不使用;每个人都很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都不会轻易地冒着危险而向远 处迁徙;因为人们都各安本分道家的思想主张小国寡民,所以也不出远门道家的思想主张小国寡民,虽然有车辆和船只,却没有乘坐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