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法自然”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一、道家圣贤教育思想及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老庄学派。这里“老”指的是老子,“庄”为庄子。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道家“道法自然”的教育思想及启示,字伯阳,春秋楚国苦县人。做过周朝掌管图书的小吏,传说孔子曾向其请教过礼。世传《老子》五千言,成于春秋末战国早时期,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道家核心思想是以“道”为中心的“道法自然”。老子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把“道”看成是最高的实体范畴,当成万事万物的总根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的总规律。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活动务必遵循这些规律道家“道法自然”的教育思想及启示,这叫做“法道” 。反之, 如果我们凭一己之好恶或某种先入之见而主观妄为,无视教育规律逆道而行, 就必然招致教育的失败。道家“道法自然”的教学观倡导的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注重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当下职业院校应从中汲取的经验,一是要把理论性知识放在生活中、自然中加以学习,学生头脑中获得的是理论知识生动的生成过程,而不是仅仅需要背诵的呆板概念;二是要把品行的修习放到社会中加以学习,社会是立德树人的活教材、实践地和学生最终要奔赴的工作生活的场所;三是要把专业知识放在岗位中加以学习,职业院校的使命是培养服务于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产业发展的新岗位、新技术、新设备等新变化培养学生解决岗位实践中的新问题,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在社会中、在岗位中学习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生动实践。教育的作用不是凭空创造什么规律, 教育规律对学生而言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而是内在的自然法则。遵循学生主体的生命发展规律, 以启迪人之心智, 使人开化。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知晓度较为广泛,但道家也因此被较多人误解为悲观厌世的“躺平”学派。其实不然,无为并非不为,无为而是为了大治。“无为而治”倡导的是做人做事不要发力过猛,不要时时处处都要彰显自我存在的价值,要循序渐进、循律而动、循律而为道家的教育思想,最终实现大治,道家倡导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理念全面阐释了“无为”与“而治”的内在逻辑关系。“无为而治”对当前教育至少有两方面价值,一是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二是可以医治当下教育全民内卷的病态。

道家“道法自然”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二、法家圣贤教育思想及启示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杰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在教育内容方面,商鞅反对儒家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反对向学生灌输“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他认为“儒学”不过是一些“高言伪议”,不切实际的“浮学”。为了培养“耕战之士”和厉行“法治”的人才,商鞅主张学习法令和对耕战有用的实际知识。商鞅为了使秦国富强,他把农战作为治国之要,主张加强农战教育。他说:“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慎法》)。在教育途径方面,商鞅重视在通过农战的实际斗争中,锻炼和增长人们的才干,并认为人们的智谋是在长期的作战中成长起来的。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道家的教育思想,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韩非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纲领,他说:“故明主之国道家的教育思想,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五蠹》)。所谓“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实质就是要废除、清算古代奴隶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说教,特别是儒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一套东西,并从而实现他的“以法为教”的主张。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思想政策,把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令、政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韩非的所谓“以吏为师”,就是要选拔和任用一批忠于新兴地主阶级“法治”路线,能够“明法”、“知法”、“行法”的政治官吏担任教师。把解释和宣传法令、政策的权力掌握在经过严格和慎重选拔的官吏手中。

法家反对高言伪议的“浮学”、倡导耕战的实学,主张在实战中培养实际的能力,推行“以法为教”的全民教育等理念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借鉴价值巨大。但法家主张“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简单地一刀切地否定古人的一切,不能理性辩证地分析先贤思想,不能批判地吸收经典营养,是功利性错误,为后来“焚书坑儒”涛涛罪孽埋下了伏笔。

法家倡导取消文化知识的传授,抹煞了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违反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一做法,扼杀了先秦“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发展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