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战国人物生平(约公元前369年)

人物生平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主流说法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道家文化代表思想,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战国人物生平(约公元前369年)

主要作品

庄子的作品被编入《庄子》一书。《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道家文化代表思想,《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道家文化代表思想,而今本《庄子》仅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这三十三篇已经由晋代郭象注《庄子》时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其余篇目可能是被郭象删除了。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这种看法受到质疑。后来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或为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或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战国人物生平(约公元前369年)

主要影响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庄子战国人物生平(约公元前369年),“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庄子战国人物生平(约公元前369年)

后世纪念

庄子卒后,庄氏后裔将庄子葬于南华山之阳,并建祠纪念。南华山遗址在今山东省东明县北部,蔡元集乡一带,唐时属离狐县,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庄子,又下诏将累代不改的离狐县改为南华县。

南华山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建庄子观(初名“南华观”),此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多次重修。庄子族人在1988年重修的基础上庄子战国人物生平(约公元前369年),又筹资重新修建庄子墓和庄子祠。

庄子战国人物生平(约公元前369年)

指导老师:贾晓倩

审核:王岩岩

文稿审核:崔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