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摘 要】《浮生六记》是我国清代作家沈复所著的自传体散文,林语堂将其译为英语版本。而林语堂的这一译本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译作,并且被西方读者广泛接受,颇受好评,堪称典范。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也始终贯穿在这部著作之中。本文以英译《浮生六记》以及林语堂的翻译观为出发点,分析林语堂在这部著作中采用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实现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融合中的作用。 【关键词】《浮生六记》 归化 异化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全书记录了作者和妻子芸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笔触大胆,文辞生动迤逦。林语堂于1936年将《浮生六记》仅存的四篇翻译成英文。至此,这本融合了浓郁中式生活情趣及文化的著作更加广泛地传播,并为海外的读者接受,深受好评。 本文以林语堂的英译本为基础,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探究其是如何在使译入语读者对原作有很好的理解和接受度的同时,保持源语文化的良好传输,实现了理想的跨文化效果。 二、林语堂的文化观及翻译动机 林语堂将其一生奉献于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他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既把渊深的中国文化通过通俗的方式介绍给世界,也把先进的西方文化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传播给中国大众。

熟谙中西方文化与语言的功底,使得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在众多翻译家中显得独具特色。 在林语堂所处的时代,整个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少之又少,他们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理解扭曲又不真实,一些西方人士甚至认为中国是一片荒蛮之地。为了改变这种偏见,林语堂决定向西方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与此同时,林语堂发现,在现代工业社会,西方文化的很多理念都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西方文化崇尚科学(摘要)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翻译策略研究,而东方文化推崇以人为本。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对比使林语堂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的愿望更加强烈。他推崇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和性灵文学,并把这些理论植入其文学作品中。也正因此,林语堂通常只选择符合其品味和文学观的中国传统文学加以翻译、传播。他想使他的翻译作品成为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成为解决西方社会一些顽疾的良药。基于对受众的兴趣和理解程度的考虑,林语堂在其翻译实践过程中采取了适当有效的翻译策略,而正如其所愿,他的翻译作品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并广为流传。 三、《浮生六记》翻译策略分析 林语堂有自己一套的系统而全面的翻译理论。他把翻译看作为一种艺术,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三条翻译标准: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摘要)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翻译策略研究,他进一步提出了译者的三项责任,分别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译文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

这些要求在林语堂自己的翻译作品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浮生六记》涉及诸多领域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如饮食文化、家的称谓关系以及民间风俗等。林语堂在翻译这部作品时,不仅在语言方面采用了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注重在文化方面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一)《浮生六记》中四字短语的翻译――归化策略的运用 归化策略是要把源语言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由于汉语独有的特点,从古至今的中国人将汉语发展出了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在句式的构成中使用大量的四字短语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有些文章及段落通篇都是由四字短语构成的。四字短语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构成形式。在《浮生六记》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描写。而林语堂对这些四字短语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在传达其原有含义的同时,既保留了汉语的韵味,又尊崇了译入语读者的语言特点。 例1:(1)墙外仰瞩,见丛树交花,娇红稚绿,傍山依水,极饶幽趣。(p294) in from the , I saw there was a of trees and in red and green made all the more by a in front and a hill at the back. (2)衾帐镜奁,颇极华美。

(p366) The , and the -table were all of a fine .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提出的是,英语中没有与中文的四字短语相对应的句式。英语主语显著,它通常把主语和有限的几个词作为句子的中心。而汉语是自由的,省略了许多在英语中被看作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汉语的读者不需要这些线索就能够理解一篇文章,但英语的读者就需要从形态学中获取更多的帮助来理解文章。在翻译四字短语时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道家思想的体现,译者需要理解这些短语原有的含义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并且重组句子成分,使之符合英语语法的要求。在这时,归化就是必要的手法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林语堂将这些四字短语进行拆分,并且在翻译过程中重建了句子成分以符合英语语法:添加主语来发起句子,添加动词来作为句子的核心。同时还添加定语、宾语以及其他的衔接手法进行翻译。虽然对源语言特定词语有一定的缺失,而且并不会引起任何理解的困难,但是如果采用词对词、字对字的翻译,不仅会给译入语读者造成困惑,而且也违反了英语的句法。林语堂极富技巧的处理方式使得译入语读者感到很自然平顺,这就是归化的作用。 (二)《浮生六记》中的文化补偿手段――异化策略的运用 异化是指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的翻译方法。

使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是为了使译文保留外语的文化和语言特色,为译入语读者提供富有异域风情的译文。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是指在翻译一些隐含文化因素的内容时,为了使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同时将原文信息忠实完整地传递出来,对文化信息采取的一些弥补性手段和方法。其本身属于异化策略。《浮生六记》中蕴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林语堂在其翻译实践中采用了文内增译、文内注释和文外注释的方法,使译本在准确传达原著意义的同时,也为译入语读者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例2:(1)清明日,先生春祭扫墓,挈余同游。(p207) On the ch’ , my tutor was going to visit his and bring me along.(林语堂在脚注中对“清明”这个节日进行了解释:“A falls on any date round the part of the . On this day are to pay their visit to their tombs in the ”。

) “清明”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祭扫先人,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西方是没有这个节日的。林语堂在这里将“清明”译为“ch’ ”,这只是音译,英语中没有这个词。所以他需要在文外对这个词进行注释,将“清明”的风俗详细地传达给对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不并不熟悉的英语读者,有助于准确理解译文与中国传统文化。 (2)始则折桂摧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p280) At first we a game with a twig of , and later each one was to drink one round, and we did not break up till ten o’clock in the night. ( 林语堂增添脚注对句子中提到的游戏进行了进一步注解:“ This is a game to ‘Going to ’. A twig of was round from hand to hand as long as the beat of the drum . The one found with the twig in his hand when the drum was to drink”。

) “折桂摧花”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古代的行酒游戏。林语堂在脚注中对它的解释具有浓郁的艺术性。他发现西方文化中“抢椅子”的游戏与“折桂摧花”在游戏规则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就用这一西方人熟悉的游戏来进行比喻,使西方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这个中国的行酒游戏。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林语堂的文化观和翻译理论对其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简单地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大胆地采用了归化、异化等策略,在保留原文风格和特色的同时,也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此同时,林语堂在语言的表达上流畅自然,利用他学贯中西的深厚功底,展现了语言迷人的魅力,成为西方透视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 【参考文献】 [1]高鸿.学术新视野: 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5. [2]黄元军.中西思维差异: 翻译的另一引航者[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