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的“倡奢戒俭”等环保思想的烙印

导语:

儒家的“以时禁发”、道家的“倡奢戒俭”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中国古代环境立法之始终,几乎所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诏书、法令、法律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儒家、道家等环保思想的烙印。

一、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及危害

1、古代环境问题的种类

古时的洪涝灾害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严重威胁人的生产生活,也直接威胁先人的生存。在古代,生产力很低,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和利用能力也很有限,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气,所以有“瑞雪兆丰年”的农耕谚语。

这不仅总结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也反映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体现了天气对生产的重大影响。事实上,这是有科学原因的,因为当雪融化渗入土壤时,大多数越冬虫卵会被冻死,导致来年害虫相对较少,这对庄稼是有利的。

事实上,除了上述列举的几个主要的环境问题外,诸如干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对环境的破坏也被载入史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历史。在极其艰苦落后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与各种自然灾害斗争,生存下来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对错,繁衍生息。他们经历了山洪、地震、干旱、洪水、昆虫、毒蛇、野兽……人类无法逃避这样的自然灾害,对抗自然灾害成为人类的本能,人类的本能变得越来越综合、活跃和有创造力。

于是人类开始控制水,开始开荒,开始狩猎和杀戮……这不仅增强了人们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但不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儒家、道家的“倡奢戒俭”等环保思想的烙印

2、古代环境问题的危害

史籍中有关各种天灾的记载举不胜举。除地震、洪水等灾害会导致劳动力锐减外,旱灾、虫灾等灾害,还会酿成饥荒,减缓人口的增长,导致众多农民活活饿死。而官府的工程修建、兴师动众,要大规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不仅破坏环境,也人为地减少劳动力。

古代中国虽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由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经济,力量非常单薄脆弱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对错,很难经受得住原生环境问题再加次生环境问题的双重打击。无论原生环境问题还是次生环境问题,它首先是环境问题,势必破坏矿山、河流、湖泊、草木、禽兽、鱼鳖等自然资源。

人类发明火一方面烧毁大面积的森林原野,改变了天然的生态环境,甚至改变气候,另一方面又摧毁了禽兽赖以栖息繁衍的家园,使大批的野生动物无家可归,破坏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更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

儒家、道家的“倡奢戒俭”等环保思想的烙印

二、儒家和道家的环保思想

1、儒道两家的环保思想

儒道两家的环保思想,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中最重要的是儒道两家的环保思想较之其他各家更为丰富更为宝贵,对今天更有借鉴意义,如儒家的“仁政”、““天人合一”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道家的“顺天”和“师法自然”思想。其次是儒道两家的环保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也远大于其他各家。

儒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统治者青睐,却在民间社会在各家各派中声名显赫,特别是到了汉朝,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成为正统,并持续两千多年,形成一个国际性的儒家文化圈,即便五四和文革时期批儒反儒。

儒家学说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不受统治者的欢迎,但道家最具哲学思辨色彩,强汉的文景之治就是在道家思想主导下出现的儒家、道家的“倡奢戒俭”等环保思想的烙印,盛唐的贞观之治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还演变为中国真正土生土长的宗教,而宗教的生命力通常是任何世俗的学说所无法比拟的。

儒家、道家的“倡奢戒俭”等环保思想的烙印

儒家、道家的“倡奢戒俭”等环保思想的烙印

2、儒道环保思想的异同

儒道两家的环保思想都是在春秋战国那种长期征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都对后世的思想观念、实践活动产生了持久深刻的影响,其意义都超出了特定的时代,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面对天灾人祸,特别是面对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的人祸,儒道两家都极其重视关心人类每时每刻都无不生活在其中并每时每刻无不影响着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都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战争,而且战争越来越残酷。各个国家都在加强君主集权制,都在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投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小国力图生存,大国则力图兼并,不仅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严重地破坏了人文社会环境。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儒道两家都有强烈的责任感、时代感、使命感,都对现实采取独立的批判立场,都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都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都主张谦卑地对待天地万物,尊重天地万物的存在,顺应天地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

此外,儒道两家的环保思想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就环保而论环保的论述并不多,然而,他们关于人生、社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哲学宇宙的论述,却与环保问题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用更加广阔的视野考察他们的环保思想。

三、古代环保思想与立法的当代借鉴

儒家、道家的“倡奢戒俭”等环保思想的烙印

1、借鉴“天人合一”的大伦理观

“天人合一”既是古人的人生观,也是古人的宇宙观,是把天与人合在一起的超出政治、社会、家庭、道德伦理的大伦理观。尽管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即便古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儒家、道家的“倡奢戒俭”等环保思想的烙印,对它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这一思路本身很值得继承,且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那种战天斗地、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做法,不但伤天害理,破坏自然环境,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极大伤害。这无疑是对古人天人两合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根本性背叛,根本不配做炎黄子孙,而是不折不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罪人,应当永远钉在人类文明史的耻辱柱上。

按照天人两合的观念,人不但不应与天斗,而且即便斗了,也绝对斗不过天,不是“人定胜天”,恰恰相反,是天定胜人。人再能也能不过天,人再巧也巧不过天,最终是人算不如天算。

儒家、道家的“倡奢戒俭”等环保思想的烙印

2、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保护并重

古人主张并实践“仁民爱物”的思想,特别是统治者,对民务必要仁,对物一定要爱。而且对民的仁与对物的爱是不可分开的,更不可对立。仁民者自然爱物,爱物者也自然仁民。一个对民不仁的人不会爱物,一个对物不爱的人也不会仁民。

所谓“仁民”讲的是政治伦理、社会伦理,而“爱物”则要求关爱、爱护天地万物,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以建立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这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前者属于人文环境,后者直接关系到自然环境。

这样的一种思路,尤其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弘扬。对于人来说,人文、自然两种环境缺一不可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对错,缺一则唇亡齿寒。在一个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根本就不适合人类居住,不可能有优良的人文环境。

同样,在一个恶劣的人文环境里,也不配享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即便有了优良的自然环境也势必为恶劣的人文环境所糟蹋。如果两种环境良性互动,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水涨船高。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好,那里的自然环境就不会坏,因为那里的人会呵护自然环境,建设自然环境;同理,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好,那里的人文环境也不会坏。

结语:

在环境问题上,当代的中国非但没有走出历史的困境,反倒使问题更加严重;同时,古代关于环保的优秀思想和成功的法治建设资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论语译著》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