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家美学思想,美与丑善与恶

一、中国道家美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宫廷美学、士大夫美学、民间美学、市民美学,还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还是佛教美学,都在中国大地上同源而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而形成一个民族美学的整体。从其发展来看,中国古典美学是以儒家为基础,道家为主流,以庄子精神为主体呈现于世人的[1]。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本体, 它既是物质元素的一分子, 又是整个物质本质的内在核心,宇宙的一切事物在“道”的内在作用下相互融合。老子曰:“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它决定着万物的本质, 支配着万物的运动变化和规律法则。它最小, 存在于万物之中, 它又最大, 无处不在, 与宇宙同体。故云:“可名于小, 可名于大”。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家学派,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家“道法自然”是以大道为源,视自然为伍,崇尚恢复事物原本之态,遵循自然之义及中性义[2]的核心哲学思想体系。道家思想对宇宙万物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规律的深刻而朴素的阐释和理解,都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对中国艺术的创作思想、审美取向、表现技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艺术产生了特有的中国民族性面貌。

老子认为道是由两种对立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即阴阳的统一体。因此,关于对美的理解,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美与丑,善与恶,看似相对立,实则互为依存,单纯的追求一方,则反而趋于异化。这种对立统一, 即是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生于一致,故有美方有恶。对立双方,相互衬托,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和谐统一。美至极复归于朴,即是“道法自然”,自然为美的极则。道家的美学思想与其“道”的思想是一致的,表现为绝现世的圣与智,得天道的平淡与素朴,强调贵柔守雌,主张无为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种主流的风格是中国以道家文化为主的柔性文化使然,那些表现艺术家退守、隐逸之情和高逸之气的作品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特别是受到文人的青睐,还能使当代人从中获得某种补偿性的情感满足。每种艺术都有其自身明显的艺术特点[3]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对艺术有哪些影响,例如中国画艺术,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 通过哲学的影响, 画家审美意识的变化, 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写意性。中国艺术家在认识世界时排除时空序列性的制约,去把握客观世界中国传统道家美学思想,美与丑善与恶,使用貌似偏颇的黑色和简练抽象的线条结构来表现宇宙万象的变化,崇尚时空统一;主客观统一,企图从心灵上寻求传统人文哲学统一的绘画观念,力求于静观寂照中用简单的书写性、抽象性、概括性,极强的线条去表达世界万物的形态,探求这个事物形象以外的精神实质。

二、中国文化与玄学思想在中国,产生于魏晋时期的玄学承接了老庄道学[4],是当时思想领域上关于宇宙本体的思考,也是关于现实社会人生的思考,它把中国文学引向了审美,引向了心灵。审美,在这里主要指自然之美,即把人们的视野引向大自然,崇尚自然成为魏晋玄学的基本思想;引向心灵是把人们从儒家的天常伦理高于一切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受其影响,以谢灵运、陶渊明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谢灵运是中国第一位山水派诗人,随着时政变迁,他两次被罢官,而当时玄学之风正盛,在“贵无”思想的影响下,面对现实的苦闷和丑恶,选择逃避成为一种风气。于是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对艺术有哪些影响,他选择了置身于山水之中,创作大量诗歌,另辟蹊径,使山水诗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下,诗词整体基调以淡雅为主。然而,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仅仅投身山水是不能完全排解内心苦闷的,老庄玄学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是人的自然的不受礼仪束缚的情。“魏晋玄学”的核心就是任运自然,遵循自己的一腔真情,返于自然,返归自己真实自然的情感。之后受它影响的文学都注重自我,注重抒情,一部分作家开始将作品关注的重点转到了自我本身上来,将自我定为作品的基调与主题。

陶渊明的诗歌中到处都充满了诗人情感与田园山水风光的完美融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既有对风景的描写,又有他本身对田园悠闲自得的生活的喜爱之情,可说是咏怀诗和田园风景诗的完美融合。山水寄情形式带给山水诗以无穷无尽的强大生命力。中国艺术丰富多彩,风格多样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对艺术有哪些影响,道家趣味与玄学思想只是其中一部分,重要的是皆有民族特色。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师心而不师迹,弄清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和审美趣味;学古而不拟古中国传统道家美学思想,美与丑善与恶,基于传统而实现创新。在哲学与艺术中,享受工科生活中难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