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恕道有着

儒家经典:儒家的恕道,儒家孝道

儒家仁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恕道有着

一. 儒家的恕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论语.卫灵公》)

这句经典的意思是:子贡问夫子:“在人生修养的准则中,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拿来作为终身行为准则的?”夫子回答:“那就是恕。”

恕道是儒家最为重要的一个德目,体现了儒家的基本义理精神。恕道又被称为人类的法典与当今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如心”为“恕”,“如”,顺从也。顺从本有的仁爱之心去对待事物,去处理事情就是“恕”。《说文解字》说:“恕,仁也。”“恕”就是宽容、谅解和尊重;就是不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爱憎强加于人。也就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他人,去将心比心,去忖己度物,从而就能很好地谅解别人,就能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为儒家仁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恕道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厌恶的,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惟如此,方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其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告诉人们,作为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自己所希望的,所欲求的,所要达到的某个目标,也要让别人去追求、去实现。

其三.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大学》中所说的警句:“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其意为:你不喜欢上级对你的态度,你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下级;你不喜欢下级应付你的态度周易研究,你也不要用这种方式去应付上级;以此类推,对待前后左右的事情,都应该这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是所谓絜矩之道。如果人们都能这样去推己度人,其行为就合乎恕道,就不会产生无谓的冲突。

其四.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宽容。恕道还展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独立人格的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志向、行为方式与利益需求,不能因为观点意见、行为方式、利益需求的不一致而丧失了起码的同情、怜悯与不忍之心。

其五.和平的理念。其主张人类的生存发展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宽容、沟通、和平与双赢。

恕道是孔子教化子贡的德目。子贡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其经商亦富可敌国,但仍能秉恕道,成功德。其德行能不让今日之富人汗颜吗?吾辈当不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训儒家,共同践行恕道这一被称为具有普世价值的伦理金律。

二. 儒家的孝道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这句经典的意思是:有子说:“一个人若能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就很少会做出冒犯君上与长辈的事情;不冒犯君上和长辈的人,是不会去为非作乱的。君子修行必求其根本,根本确立,则得其大道。孝悌之道,是仁德的极本所在。”

何谓儒家孝悌之道?在儒家看来,孝悌,乃仁德之本儒家仁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恕道有着,百善之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乃天道天理,人伦大道。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说:“人之行,莫大于孝。”这两句经典,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孝,是德之本,是“民用和睦”的至德要道;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伦常关系,位居五伦之首(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儒家仁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恕道有着,朋友有信)。儒家言孝道,并非仅指纯粹奉养亲人身体,而是包括奉养、顺心、承志等独特内容。奉养需有诚敬,生时事之以礼,死时葬之以礼儒家,祭之以礼。

儒家认为,孝道既是人伦之道,齐家之道,安邦之道,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因此,儒家特别重视和推崇孝道。

儒家讲孝道,不仅指家庭亲子之孝,亦指社会政治之孝、宗教超越之孝、圣贤文化之孝和自然生态之孝,即以孝事亲儒家,以孝治国,以孝敬神,以孝祭圣,以孝待物五个方面。儒家之孝道不是单向的盲从依附,更不是近代误解的“愚忠愚孝”,而是双向、立体、拓展之人伦大道。

近世以降,儒家之孝道作为“封建礼教的糟粕”被近代反传统主义刻意歪曲,他们将孝道等同于“愚忠愚孝”,认为正是这种孝道思想,使国人丧失了个人理性和独立人格,这实在是对儒家孝道的肆意曲解。正是由于对儒家孝道的这种曲解和误导,使儒家的孝道被边缘化了。也正是由于作为伦常之首的孝道被边缘化,才会出现不少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