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女孩子偏向《诗经》和《楚辞》的来源不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女孩子偏向《诗经》,男孩子偏向《楚辞》。

这不仅仅是因为两种作品中的词汇、表述有所不同,更是因为两者之间描写对象与情感蕴藉的差异,其中包含着父母对于孩子的不同期许与美好祝愿。

如果能了解《诗经》和《楚辞》的不同之处,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了。

第一、《诗经》和《楚辞》的来源不同

《诗经》虽然说是没有确定的创作者,但通过其隐性特征,实际上可以认定是采诗人整理过的诗歌

南怀瑾老师:女孩子偏向《诗经》和《楚辞》的来源不同

“雅”、“颂”都是官方乐曲,肯定出自上层社会的乐官,这个毋庸置疑。但其内涵往往都是追怀祖先,歌颂其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所以对上层社会的生活描述较少,民间气味比较浓重。

而十五“国风”虽然号称民歌,但是它们在形式上基本上都是以四句为主,在结构上都是“一唱三叹”取名男周易女诗经,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工整性。

试问,十五封国的地盘何其广大?各地人民生活的习俗又何其不同?

如果都是民间传唱的歌谣,那又是如何做到全国上下如此统一呢?

所以,“国风”中的诗作,是采诗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取名男周易女诗经,或者只是根据民间百姓的诉求,另行整理或创作出来的。

就像一位记者写了一篇人物专访,内容肯定是来自于素材,但创作者是这位记者。

如此看来,《诗经》中的诗歌代表的其实是底层生活的写照,更接地气一点,描写的内容往往也多是普通百姓的诉求。丰收、爱情、娱乐、功劳等等。

这些内容与女孩子在社会上的地位是相通的,强盛的生育能力、美满的爱情追求等等,这些内容在《诗经》中多有言表。

《楚辞》有明确的创作者。

一般认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被记录的第一个作家。《楚辞》中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由屈原创作,宋玉等人只有零星几篇而已。

因为贵族身份,屈原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带有社会阶层的观感在其中。比如《国殇》中对战士勇武的歌咏,《离骚》里对不得志的愤懑,这些内容离百姓的生活是很远的。

但是,男权社会里,成为贵族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女子对君王是否忠诚,这个没有任何的关系,但男子却一定要有忠诚、勇敢等等诸多品质的。

这种男性独特地位的表现,使得其取名的时候更贴近于《楚辞》。

第二、《诗经》和《楚辞》所蕴含的情感不同

内容来源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两部作品情感蕴藉的不同,所以就会出现不同的倾向性。

南怀瑾老师:女孩子偏向《诗经》和《楚辞》的来源不同

《诗经》中的情感往往是期许、希冀、赞美、歌颂的,即使是像《硕鼠》、《氓》一样描写凄惨事件的诗歌,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爱情的追求。

比如,《氓》虽然写一个女子的不幸遭遇,但除此之外,更多的描述是这个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在失望之后离开的决绝。它有着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幸福要去争取、不幸要靠自己走出来。

很多解析者往往只关注着女子在当时社会的不幸遭遇,其实是片面的。当时虽然是男权社会,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在南怀瑾老师:女孩子偏向《诗经》和《楚辞》的来源不同,女子只是失去了对社会走向的话语权,但从地位上来说,还没有到后世丧失得如此严重,还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所以,《诗经》里表述的情感更符合女性对生活的期许。

《楚辞》中的情感往往是无奈、愤懑、失望、悲伤的,这与上层社会的构架有关。

南怀瑾老师:女孩子偏向《诗经》和《楚辞》的来源不同

屈原的身世很不简单,他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与楚王属于同宗,所以说楚国是屈原的宗国,其他人都可以出走投奔别国,但屈原不能离开。换句话说,对很多臣子来说,楚国出俸禄请他们工作,这个国家就相当于一所公司一样,但屈原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一脉取名男周易女诗经,这是他的家。

而这样的地位依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只能在诗歌中咏叹,这就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悲愤、无奈、失望的情绪。但这些情绪更能衬托出其志向的远大,男儿应当定国安邦,志存高远。

所以,《楚辞》中的情感自然就更符合男性对理想的追求。

如此来看南怀瑾老师:女孩子偏向《诗经》和《楚辞》的来源不同,取名之时,《诗经》与《楚辞》的不同选择,其实是家庭中对于男女两种身份的未来期许不同。

男子当志存高远,在男权社会中有崇高的理想;女子更偏向于朴素的生活,更希望其有美满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孟姜女如何就“哭崩”了长城?故事得一点一点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