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64爻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中国中医药报2009-11-13

□ 何娟,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周易》是轴心时期中国文化的辉煌杰作。长期以来,它在中国历史上被尊为“经典群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所呈现的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思想,以及《易经》所开创的象术思维方式和内涵,也都延伸到了《黄帝内经》。在不脱离《易经》标准的前提下,准确把握《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和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黄帝内经》中最基本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继承自《易经》。从《易经》的阴阳思想入手,研究《内经》的阴阳学说,对准确把握《内经》阴阳学说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反映阴阳的内涵和关系

《易经》是殷末周初的占卜书。书中记录了64卦、64卦字、384瑶字的卦象。 64卦由8个基本卦组成,即干、坤、真、巽、离、堪、兑、根,代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八种自然类型:天、地、雷、风、火、 水、 湖和山。自然事物,而这8个基本卦是由两行——和——组成的。因此,《易经》把阴阳两行作为最基本的两个因素。 64卦中所有卦的变化都可以归结为阴阳的变化。周人用64卦来预测祭祀、战争、商旅、婚姻、生产等的吉凶,也就是说,他们把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归结于两人的兴衰。阴阳之力,即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阴阳主宰的。

分析八卦的符号,也可以了解《易经》中阴阳的关系和属性。 ,然后爆发,呈现为声火,化为阳。它的卦象是,上部是两条阴线,下部是一条阳线。从上到下分别代表了阴转阳的过程和现象;其卦象是风周易64爻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具有动性,应属阳。因此,将两条阳线用作上图。但是,风吹到人体时,有凉凉的感觉,也有负面作用。阳可以转化为阴。菅六卦本为水,但它表现自己。一条阳线夹在两条阴线之间,表示阴中有阳;阴阳之内,有阴阳之分,或者说阴阳相合。兑和根分别代表湖泊和山脉。它们起源于地壳的凹陷和隆起,相互依存。所以兑卦是阴线的上部,湖面是阴水的性质,下部是二阳。尧,意为以山为先;根卦为,上为阳瑶,山脊形状隆起,为阳刚,下为二阴瑶,顶山的形成来自于湖水的阴凹。这表达了阴阳的相互关系。

周易六十四卦共多少爻_周易64爻_周易 乾卦辞 爻用九

《内经》中的阴阳学说,继承了《易经》所表述的上述阴阳的内涵和关系,即阴阳相治、相生相生、相生相融,此处不再赘述。

天地阴阳是万物之宗

在《黄帝内经》中,“天地”二字出现的频率很高。讲阴阳,讲生命,讲六气,讲养生,把“天地”二字放在段落或文章的开头。将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从天地的结构、规律、属性和关系来认识生命活动乃至阴阳的内涵和关系,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核心。 ,而这个核心思想就是《易经》的来源。

在《易经》中,三阳线为乾卦,代表天,三阴线为坤卦,代表地。 《易经》有八卦,乾坤二卦是八卦中的二卦,看似与其他六卦相等,但以阴阳为代表的乾坤二卦却在《易经》。卦的独特意义高于其他卦。可以说,卦的演变和《易经》意义的推演,都是以乾坤和坤二卦为基础的。其准确,故能融天地之道。”又曰:“宇宙在行,“易”立于其中。如果宇宙被毁灭,那么“易”就看不见了。如果“易”不可见,那么宇宙或几乎不复存在。就是这样。”孔子又说:“乾坤,其《易经》为邪”(《易经·邪邪》),认为乾坤、坤二卦是《易经》的门户。作为对64卦“一转”意义的分析和总结,为什么对乾坤二卦如此推崇呢?让我们试着分析一下,看看“宇宙一字排开,一字排开”。 “义”立于其中。”

乾坤为八卦之首,天地为万物之本

64卦有8个基本卦,而这8个基本卦是在乾坤和坤两个卦的基础上形成的,另外6个卦都是从乾坤两个卦演变而来的,如“周易·说卦说: “干是天,所以叫父亲。坤为地,故称母。摇一索而得人,谓之长子;如果你得到一个女人,它被称为长辈。女性;再抽成雄,故称中雄;远离重提而得女,所谓中女;代三提雄,所谓少雄;倍三索而得女周易64爻,谓之女。”即真、巽、坎、离、根、兑六卦,皆源于乾坤二卦相交,六十四卦。是两个卦的组合,所以外延可以理解为天地的关系。 ……,皆源于天地之气。缊,万物化为酒。男女成精,万物化为生命。”又曰:“干知大始,坤造事”。运行规则是根据乾坤、坤二卦演变而来的64卦所承载的信息和符号,符合人类生活、社会、生产、战争、商旅等规律。 64卦占卜的依据。同样,这也是《易经》中表达的许多哲学命题成立的前提,如天人合一的概念周易64爻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年代的概念。变化,以及辅助和事物的类比。

受《易经》影响,《黄帝内经》也将人的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认为一切生命都源于天地结合,如《素问·保命》 《全行论》说:“人生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成。”又曰:“吾妻生于人间,命悬天,天地相和,命谓人。”弟子:天元吉大伦说:“气在天,气在地,形而化为万物”等等,都在反复表达这个道理。强调人的生命起源于天地之气,人的生命活动具有某些与天地相同甚至相似的性质,以及由天地转化而来的自然事物,包括同样的规律,同样的结构,彼此的存在。通过接受与接受的关系,成为“内经”天人合一观的学术思想的基本背景。也可以说,天地是药之门。专注于阴阳理论的章节也将天地置于所有原则的首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为天地之道”,“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积阴为地”,“天地万物,上下万物”,从天地的运行特性,阴阳的属性来认识人体和阴阳。天地之道,是《内经》出自《易经》中的重要思想。

提升和沟通是天地存在的基本状态

乾坤之所以能化为万物,是因为两者在不断的上下交流。钱是天,标准在上面,所以基本的运动方向是下降;坤为地,标准在下。因此,扬升是基本的运动方向。因此,《易经》作为由乾坤二卦组成的新卦,以天为底,以地为上,说明天地之气的运行可以保住万物。安全的;无论是在下还是在上,都意味着天地之气不能分开。 《周易》云:“泰,小而大,继衡,则天地相通,万物相通,上下相通,心同。” ; “若非,匪徒……则天地不相通,万物不相通,上下不相通,天下无境界。”由此推断,阴阳都应以沟通为基本存在方式,即“内阳外阴,内劲外顺,内君外小人”(《周易·彖》) . “山湖透风,雷风薄,水火不相射,八卦错”(《周易说卦》)。也就是阴阳所代表的万物的两面,应该是一种不停交流的状态。

《内经》论天地之气,是医学《易经》宇宙主旨的延伸,《素问·六微济大论》:“升起后下,下者,谓天;上者,上者,谓地;风下,风行大地;地气上,气上天。高低相称,涨跌互为,而变化。”它是《易经》中对太卦的文字描述,然后这种上升和下降的关系一直延伸到所有的生命活动中。年纪大了,不上上下下,就无法成长和收集,所以进进出出无物。” (《素问:六卫志大论》)、《灵枢》。德也,地在我,气也在,德行气稀,业生。”作为天地间气交换的具体体现,是天地间气的形成和相互转化。自然界中云雨之气。是云,天气是雨,雨给地气,云给天气”,引申为医学,有《素问·辨经》。 、《素问·水热论》、“地气上属肾,生水也”等关于人体水液代谢的推论。

周易六十四卦共多少爻_周易64爻_周易 乾卦辞 爻用九

以干阳气为主的阴阳关系

乾坤是阴阳的代表。虽然两者在卦的构成上有着完全平等的关系,但从64卦卦、瑶辞和《易传》的解读来看,乾坤的阴阳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然观甘为臣,坤为从属。比如64卦的第一个卦是干卦,它的卦是“元亨利真”。这四个字是《易经》卦中吉祥、顺利的象征。某卦为吉祥卦之一,独乾卦四元。元为本,万物化生;兴旺发达,沟通顺畅,事事顺遂,畅通无阻;利益,适当,能利益一切自然事物;贞洁、公义、坚固,事物是稳定和坚固的。由此可见,天阳之气主要负责万物的转化、流动、滋养和凝固。昆卦只表达为“元衡”,即参与万物转化,与天气沟通的过程。因此,《易经·邪邪》云:“天敬地,宇宙固”,表达了宇宙阴阳以阳为贵周易64爻,以阴为劣。又曰“干知大始,坤成成。干易知,坤能简,易易知,简易顺”,而“生生之义”亦,形称干,仿称坤”,“易”意为变化,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而主持这种变化的人是“ qian"阳,表示干阳主升。开始和变化,坤音以从属为主,甚至可以理解为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源于阳的变化,包括增加或减少数量、效果大小、参与方式等。

《易经》中宇宙阴阳的主次定位也是《内经》所继承的,虽然《内经》中包含“阴阳密,灵而匀”,“细观何处阴阳相调,相安无事”表面上看阴阳是一视同仁的,其实字里行间透露出以阳为主体的思想。阴生,阳杀阴藏,阳化气,形成阴。”以阳气为主的《素问·气通天论》更明确地表述为“阳”。气,若天与日,失之。原因是生命已逝而不显,所以天命应该被太阳照亮。”他指出,如果阳气不正常,生命就会受损,生命的存在在于阳气的运行。

元、衡、礼、珍是干阳的性用

作为64卦之首,干卦是元、衡、离、真。唐空英大术《周易正义》云:“元、衡、礼、真,为甘四德。夏传云:‘元,始。盛,通,利,和,真,义。’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调和物性,各有千秋,能使物固德而止。”这四个字出现在《易经》的64卦中,象征着瞬间的“吉祥”,而干卦只有四元,体现了“周易对天阳性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原主

“元”是乾卦卦中“元亨利真”四德之首。 《周易·朱》说“大是乾元,万物之始,是天合”,《说文解字》说“元”,始”,宋朱熹《周易本义》说“元”为大”,明来之德《周易记注》综合为“元,大,始,始为始,”。 . 万物之始……,此言不言形,若与形有关,便是坤命。给万物以一种气,而这种气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力,是事物发生生长的一种生命力,也是事实。”虽然昆卦也有“元衡”的性质,但对于乾元来说,“元”的本性在于“形”。 《易经·谢辞尚》说“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上者谓器”。因此,在强调“玄”“道”或“气”的《易经》思想中,甘与坤之“元”的作用是不同的。

《周易》中乾元之气对万物的初效在《素问·武昌正大论》中表述为“气始生化,气散有形,气散而有形。滋养,气尽,相变时,亦如是。”也就是说,生命活动的化生、塑形、繁盛、凋零,都源于天元和阳气的作用,进而引申为“阳生阴而生,阳杀阴藏,阳化气”。阴生”(《素文·阴阳》)。映象大论(映象大论),即有阳则阴生,阳杀则阴蓄。”( 《素问·阴阳离合论》)。因此,对于人体阴阳气血不足,《内经》在治疗上始终强调温补阳气。

恒威流通

朱熹的《易变本义》说:“繁华,沟通”,来之德的《易经》进一步阐释了“云雨,品与形”之意。繁荣意味着产品流动成形状,事物在创造时繁荣。事虽繁华,实则繁华。”因此,干话中的“盛”之意,强调天之气的运行,考虑云气的流动和雨水的流动。一切降伏都来自于天阳气的作用,是天阳气变化的标志。对人体而言,阳气的运行体现在温热人体阴津的功能上。例如,经络的血液流动需要阳气的促进。也就是说,《素问·调经论》云:“血气喜温恶寒,寒涩不能流,温则消。”阳气受伤,则表现为血瘀、血管阻塞、水液瘀滞等病理变化。

好处

《易经》云:“天赐福,福无祸。”子曰:“施福者助人,天助者顺从。”据说天阳之气助推万物。 64卦中,阳线占优势或阳线正位的卦线多为顺吉祥。这种观点在古代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延伸和应用。如《管子书言》云:“先王用一阴二阳,为欺;用阳者为王;用一阳二阴者斩;用阴者,他们最丰满的会灭亡。”认为国家统治者所体现的阴阳素质和能力的阳气直接主宰着国家的兴衰。阳气。”《文子尚德》云:“阳灭阴,万物发胖;繁华,若留阴,天下灭亡。”这是重视阳气对天下的思想的体现。

在《黄帝内经》中阐述的阴阳学说中,似乎总是强调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相互利用、成长和转化、相互控制、相互胜利。等等。然而,在他对生命活动的分析中,对阳气的强调也时不时出现在纸上。 《素问·齐通天论》中说:“阳气在天上,阳气在阳,若失其位,则寿无。吉应被太阳照亮,所以阳气升腾。保卫外面。”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作为《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养生学说的重要篇章,其养生的基本内涵根据《内经》四时其实是根据毛发生长、生长、收敛、闭合四个季节阳气的不同状态,滋养人体的阳气,尤其是冬季养生“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去冷暖,不漏皮”等,都是以保护人体阳气为基础。《素问·古无邪论》也论阳经衰败作为男女性命衰老的重要标志。阳经往上走下,脸被烧焦,头发开始变白……老公……六八,阳气上侧排气,脸烧伤,头发和太阳穴变白。”因此,张杰斌说,“万物生死,依于阳气。”之说。对阳气的认识已经从保护万物发展到“有阳生,无阳死”。

胸很壮

对于干卦中“真”的性质,历代各流派都将其解释为“正固”。如朱熹的《周易本义》中记载:“贞,正实”,“正实必有益,方能保终”;唐空英大术《周易正义》也说:阳“能坚,正正达目的”,就是说干阳之气有使万物坚、善终的作用。 《内经》中用阳护外,用强阴,应该是这部经典目的的延伸。阳密固”,《灵枢·脏腑》中为守气者周易64爻,故温肉,充皮,调肥胃。究其根本,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内经》阐明了许多疾病的成因,常以寒邪为基础,如外感热论、咳嗽论、关节痛论、胸痛、胸腹痛等。在内伤疾病中,甚至各种累积证候都有外感或寒邪内生的因素。这一病因学观的确立,是《内经》重阳观的体现,也是“周易”思想在医学上的延伸。

《易经》和《黄帝内经》都是着重体现阴阳学说的著作。 《易经》讲的是自然阴阳哲学,《易经》讲的是人体阴阳学,《易经》的阴阳思想是“内部经典”。 “阴阳论”,但《内经》的阴阳论,在探讨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将《易经》的阴阳论从抽象变为具体,而且两人有着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