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焦:中国近代以来近180年间经历六次文化转型

【作者简介】张继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CC副理事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副会长;杨林,广东湛江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历史学、人类学。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治理”()

【摘要】文化自信是当今我国的时代命题,也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热议话题。通过我们的讨论得知,中国近代以来近180年间经历了六次文化转型:从鸦片战争之前的文化自满,到鸦片战争之后的文化自卑、民国时期的文化自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文化自立、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自觉,现如今才演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自信。当今我国政府、企业、学者和广大民众在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道路上,应该深刻认识我国近代历史以来经历的几次文化转型,为实现文化强国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关键词】 文化转型;文化自满;文化自卑;文化自省;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杨林:张老师,您好!今天(2018年1月14日)很高兴可以和您进行一次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党中央强调文化自信这一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目前我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您是怎么看待这一议题的呢?

张继焦:中国近代以来近180年间经历六次文化转型

张继焦:杨林,你好!党中央提文化自信,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积极研究文化自信,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也还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对文化自信的探究大多是就文化自信谈文化自信,缺乏历史的眼光。我认为,如果我们不清楚中国历史以来文化理念和文化观的变化过程、发展脉络,那么我们实际上就不清楚现在为什么需要谈文化自信。

杨林:张老师,您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我们确实需要从“长时段”来看待文化自信,因为只有在漫长的历史中梳理我们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观的发展脉络,才能更好理解我们当今提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张老师,谈我们中国历史以来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您认为从哪一个阶段谈起比较好呢?

张继焦:关于中国历史以来文化理念和文化观的演变,鸦片战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你是学中国近现代史出身的,请你先来谈一谈鸦片战争一直到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一会儿我再来谈谈。

杨林:好的,张老师,那我先来讲一下。在中国古代,由于中原王朝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周边的其他民族或国家往往归附、内附或臣服于中原王朝。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中国古代是一种“文化自满”的心理状态。清朝乾隆时期,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他们提出通商的要求,但是乾隆皇帝却对他们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是一种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文化自满”心理。但是,不料到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了。此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以及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开始陷入严重的文化危机之中。新儒家贺麟说过: “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所谓文化危机,按照历史学者郑师渠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缘外部变故的严重冲击造成内部“文化的心态”失衡而引起人们普遍的心理焦虑、行为失范从而陷入危机的状态。在古代,即使中国也屡遭外族入侵,但最终结果都是它们的文化被我们先进的华夏文明所同化,所以我们不会觉得我们的文化不如别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一次次入侵,让我们逐渐认识到西方列强的优势不仅仅是体现在坚船利炮上面,它们的制度和精神方面似乎都要比我们优越,这种认识遂让当时的一些国人开始有了“文化自卑”的心理。

当然,这种文化自卑的心理是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的。一开始,魏源讲的是“师夷长技”,徐继畲著《瀛寰志略》,梁廷枏著《海国四说》,讲西方各国优越的制度,后来洋务派讲“中体西用”,这些理念实际上都预设了我们的文化不如别人这一前提,虽然这些认识不一定都是自觉的。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以前一直都是学习我们的、刚刚学习西方几十年的东方小国日本战败了。这让当时的国人更加深受刺激,觉得中国的文化岌岌可危了,陷入更加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之中。甲午战争之后,严复是这样说的:“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名],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逮今日而始知其危,何异齐桓公以见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哉!”严复是留学西方回来的,他在民族危机之中,对比了中西文化,体认到中国的文化落后于西方的文化。严复的认识在当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被“弹丸小国”日本战败后,当时的国人在文化心理上更加自卑了。这种“文化自卑”的心理,根本上来说,是文明冲突的结果,是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冲突的结果。以前,我们的农业文明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西方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强大起来了,打败了我们,我们自然而然会有文化自卑的心理。

张继焦:从文化自满演变为文化自卑,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挫折。直到如今,在一些国人身上依然还能够看到一点文化自卑的痕迹。

张继焦:中国近代以来近180年间经历六次文化转型

杨林:是的,张老师。当然,文化自卑心理也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期间,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出我们要“文化自省”。新文化运动的健将胡适在《独立评论》上三论“信心与反省”,要求国人反省“我们祖宗的罪孽深重”。其实,在新文化运动以前,已经有一些国人开始有“文化自省”的心理了。例如康有为主张“保教”,张之洞主张“存古”,晚清国粹派主张“存学”,这些主张都是在对中国文化进行反省后提出的应对方案。不过,这些方案都未免消极。到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人才开始真正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思考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重建中国的文化,真正进入“文化自省”的时期。当时的“文化自省”也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新文化运动后,西方的科学与民主观念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很多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极其推崇,陈独秀就说过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充分暴露了它的危机,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的文化并不一定全都是好的,他们与推崇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开展了一场“科玄论战”,前者认为东方文化才是中国的出路,后者主张西方文化是万能的,这实际上也是二者在比较东西文化中产生的东西文化之争。

此后,中国人的“文化自省”进一步深入,到20世纪30年代,东西文化之争又演变为两派,一派主张全盘西化,一派则强调本位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主要是陈序经和胡适这些知识分子。“全盘西化”一词是陈序经提出来的,他认为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的文化只有“彻底的全盘西洋化”,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胡适的“全盘西化”论跟陈序经有所不同,他的全盘西化实际上是要全盘美国化。“全盘西化”派虽然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出路,但是他们的自省还带有很深的“文化自卑”的烙印,也就是还觉得我们中国的文化不如西方的文化。坚持本位文化的主要是当时的国民政府。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了“中国文化建设运动”。首先是国民政府的政要陈立夫发表《中国文化建设论》,提出吸收西方文化,同时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文化变迁,以建立一个新的文化体系。1935年,一些国民政府官员以及亲国民政府的知识分子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盘承认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表面上,国民政府要求坚持中国文化本位,同时吸收西方文化,实际上,国民政府对西方文化是盲目抵制的。

194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曾制定《当前之文化政策与宣传》,秘密转发给国民政府各级相关部门。这个文件说,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有“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两大潮流。质言之,即英美与苏俄之两派”,而“英美派未能建立哲学之系统,彼对于哲学只有单纯之破坏,而并无新建设机会,随此马克思主义乘兹罅隙,乃挟其另一系统而来,一时遂风靡于思想界,而尤能占据青年之心理”,这两大潮流流弊甚大,因此目前应加强“文化统制”。所以说,国民政府表面上主张“文化本位”,实际上真正做的却是“文化统制”,也就是在文艺、新闻和教育等领域强制性地推行国民政府的以“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除了国民政府主张“本位文化”,20世纪30—40年代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主张“本位文化”,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构建现代中国文化的实践中去。国学大师陈寅恪是这些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术,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也就是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会通中西文化。相较于五四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者以及20世纪30年代后的全盘西化者,这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化更加理性,他们的“文化自省”同时也奠定了后来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文化自觉”的基础。我想讲的大概就是这么多。

张继焦:你讲得很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人在文化上主要是经历了从文化自满到文化自卑再到文化自省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国人在文化上则主要是经历了从文化自立到文化自觉的转型,目前正转型到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以下我来具体谈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报告中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这体现了我国当时的“文化自立”思想。那么,当时中国要“立”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呢?正如近代史家龚书铎指出:“中国文化的出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张继焦:中国近代以来近180年间经历六次文化转型,也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所以,当时我们立起来的是中国人民群众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跟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在当时还有一个背景,就是我们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我们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别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当时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1974年,毛泽东还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将美苏列为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列为第二世界,我们和亚非拉各国是第三世界。这表明我们不但要在文化上“自立”,而且我们还要在世界上有话语权。根据著名历史学家沈志华的研究,苏联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开始分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毛泽东要与赫鲁晓夫争当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因为毛泽东认为当时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上比苏联的文化要领先了。中苏分裂后,我国更加积极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当时“毛主义”在第三世界国家就有很大的影响力。总的来说,在毛泽东时代,我国是“文化自立”的心理,也取得了很大的文化成就。不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在文化上也犯过严重错误,曾盲目地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杨林:站起来的中国人能够走出文化自卑的阴影,走过文化自省,实现文化自立,也是一次历史性的文化转型。富起来的中国人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态呢?

张继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在这一新时期,先是刚打开国门时严重的文化自卑,接着是举国上下的文化焦虑,好像是接续民国时期的“文化自省”又来了一次“文化自省”。这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文化心理快速转变的时期,我国文化艺术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出现了热烈讨论文化的新局面。其中,有些人是亲西方的,有些人则是比较本土的。值得一提的是,从1984年到1988年,我国共出版《走向未来》丛书74种,这些书籍代表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思考。总的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再次掀起了民国以来的东西文化讨论热潮。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这时,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提出来后,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追随和热议。所谓文化自觉,按照费先生的观点,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费先生将“文化自觉”的历程概括为这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西方著名学者亨廷顿曾提出,冷战后,世界各国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意识形态已经相对不那么重要,影响各国关系的主要是文化的差异。相对亨廷顿讲的文化的对立,费先生主要讲的是文化的统一。亨廷顿和费先生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以我多年在欧美国家生活和考察经历来看,世界各国文化之间,不一定都是“美美与共”或“文明冲突”的,它们之间除了有同化或对立的状态,还存在着并存和联结的状态,所以我们在看待文化问题上不应持有同化-对立的“二元论”,而应该采用同化-对立-并存-联结的“四元论”甚至“多元论”。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人进行了第二次“文化自省”,但一些人在反省、审视中西方文化问题上,并没有形成很好的认识,国门打开后,一些人看到西方比我们发达,所以有很深的文化自卑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费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文化变迁,这实际上是很好的。不过,文化自觉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杨林:您的意思是说文化自觉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吗?

张继焦:是的,富起来的中国人光有文化自觉是不够的,还要有文化自信。自1997年文化自觉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21年了。在这二十多年中,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也就是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转变。]我们现在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现在正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已经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强大地走出去,这些伟大的成就表明,我们现在不但不能自卑,而且我们光有文化自省、文化自立和文化自觉也还不够,我们更应该具有文化自信。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这是一个认识和行动不断深化的过程,这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我国正在强起来,我们才可以谈文化自信。

张继焦:中国近代以来近180年间经历六次文化转型

杨林:您觉得,我国应该如何建立文化自信呢?

张继焦: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据我所知,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文化自信都经历了一个逐渐建立的过程。有些国家是因为战争的因素,例如在20世纪初,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西方列强之一的俄国,然后建立起了文化自信。有些国家是因为体育比赛的因素,例如有些国家在奥运会中获得比较多的奖牌,这些国家的人对他们的文化一般会有较强的自信。还有就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因素张继焦:中国近代以来近180年间经历六次文化转型,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起来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当时是很自信的。现在我们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在强起来,我们很有必要建立“文化自信”。其实,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近180年的历史,我们国人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文化自卑、文化自省、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变迁,其中文化自卑的心理一直伴随在很多国人的心中。例如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一些去西方旅游或访学回来的人,谈到西方各国都是溢美之词,这种情况差不多持续到2000年左右。21世纪以来的最近十几年,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到西方学习、访问、考察和旅游了,有不少国人发现,西方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好,有一部分国人已经逐渐建立自信,可以平等地看待西方各国,而不再是抱有自卑的心理。在学术上也是这样,当今我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仍有不少学者盲目地崇拜西方学界,跟在西方学界屁股后面做些鹦鹉学舌的事,为西方学界的理论做注脚,这实在令人堪忧,现在有些学者在努力建立基于“中国经验”的中国理论,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学派”而努力,这是可喜的事。

所以说,文化的心理是对比着看的,不是自己看自己,你刚才提到在晚清时期,我们国人对比了中西文化,才开始有文化自卑的心理,现在我们的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对比中西文化而建立起来的。现阶段,我们国家提出“文化自信”,我认为这很好。但是,我也听到一些声音,有些人说我们现在还不能太盲目自信。我认为,我们现在就应该自信。我们有理由自信,因为只有建立“文化自信”,才能讲好中国文化“从哪里来”、才能讲好中国文化“去向何方”。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文化变迁,我们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可以让我们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对比和互动中获得中国文化转型的动力和文化创新的能力,最终实现我们“文化强国”的共同理想。不过,我还要提一点,现如今,虽然是我国主流社会进入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但是由于我国一些地区的发展也有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例如中西部一些地区就是这样,这些欠发达地区现在还没有达到文化自信,可能还属于文化自觉的阶段,这也是很正常的。

杨林:张老师,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文化自立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让我受教了。在这里,我想谈一点,著名学者、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映红教授曾经指出,文化自信植根于深层的文化认同。我觉得,这个观点谈得很好,我们认同了我们的文化,才可能生发文化自信。张老师您刚才提到文化是对比着看的,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我们应该认同中国的文化,不能盲目崇拜西方的文化,这样才可以建立文化自信。我就补充这一点看法。

张继焦:中国近代以来近180年间经历六次文化转型

张继焦:很好!我来总结一下。当下,党中央提倡文化自信,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今天的讨论表明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六次文化转型:国人经历了文化自满、文化自卑、文化自省、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到今天我们正在经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自信。我们把这个历史脉络梳理和分析清楚了,相信对社会和学术界会有所贡献。对于今天的话题,我们暂且讲这么多,我们以后可以进一步讨论。

杨林:好的,今天和张老师您从文化自信这一问题出发,就中国历史以来的文化转型问题谈了几个小时,感觉自己受益匪浅。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我的采访,谢谢!

编辑说明:文章由作者提供,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编 辑 :毕跃光 吴 鹏 贾淑凤

编辑助理:和雪康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张继焦:中国近代以来近180年间经历六次文化转型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张继焦:中国近代以来近180年间经历六次文化转型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