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石、云海结合的景观展示出自然美

编 者: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黄山松、石、云海结合的景观展示出自然美。那么为什么松石、松云结合在一起视觉上就觉得是美呢?您如何理解?

宋 峰: 这个问题非常好,您已经注意到了景观要素的组合是形成整体自然美的关键。

徐霞客曾在游历黄山后之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也被誉为“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为什么叫做奇山呢?这正与它的峰、石、松、云的景观要素的完美组合密切相关,可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然!

正如谢凝高先生所指出的:“黄山奇美景观黄山松、石、云海结合的景观展示出自然美,主要在于峰、石、松、云的有机结合。黄山素有‘无峰非石,无石不松’之誉。山峰高峻宏大,石峰纤细挺拔,巨细对比,景观生动而富变化。石浑厚而简洁,松苍劲而洒脱,松得石而刚,石得松而灵,‘梦笔生花’,石峰如‘笔’,古松似‘花’,构成寓意深刻的奇景——‘梦笔生花’。‘喜鹊登梅’,‘鹊’为石,松为‘梅’,相映成趣。松为千山披绿,万峰点翠,松,长峭壁,凌云表,益显其高逸。探海松、凌云松黄山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自然文化价值,有云方显其意境之妙。云起处,使整个景观变活欲仙,使静景变为动景,景观瞬息万变,或隐或显,忽浓忽淡,时实时虚,似真似幻,联想无限”。这段文字非常准确地刻画了黄山峰、石、松、云景观要素组合所呈现出的云松之灵与峰石之刚、云松之动与峰石之静、云聚之虚与云开之实、色彩随云开云舒之浓与淡等无穷无尽的景观要素相互对比映衬,形成了极为丰富多样、变幻无穷的黄山景观的神奇美学特征,它们给审美主体带来了多重美感刺激,进而使得畅游其间的“我”

黄山松、石、云海结合的景观展示出自然美

把“仁智之乐” 的山水之游升华成畅神于“物我相忘”而领悟天地之道的境界。

黄山,有着无穷无尽的审美价值!你要果真想求天道于她,问本真于她,唯有畅游进而畅神于她那奇幻的峰、石、松、云间。

黄山松、石、云海结合的景观展示出自然美

黄山松、石、云海结合的景观展示出自然美

徐霞客游黄山 摄影:李超

编 者: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技术评估报告“与其他区域对比”中提到:黄山的自然价值更胜于其文化价值,而泰山恰恰相反。您怎么看?

宋 峰:作为双遗产,黄山所对应的突出普遍价值中有一条为文化方面的价值、两条为自然方面的价值。而泰山对应了六条文化方面的价值、一条自然方面的价值,因此,如果将源于中国传统名山的双遗产的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粗暴分开来进行不同遗产地之间的对比研究,更甚者,机械地从满足世界遗产价值标准的条目的多少的角度来说,泰山的文化价值是极高的,黄山与之相比则似乎是自然价值更胜一筹,这样的方式是不合适的,论断则是是荒谬的。

谢凝高先生很早就指出源于祖国名山大川的“风景区是一个广大的空间综合体,都是由特有的自然景观为第一系统,悠久历史文化为第二系统,二者有机地融合成复杂而完美的风景综合体。这个综合体融合度越高,整体性越强黄山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自然文化价值,风景审美的价值就越高。任何一个风景区、景点、景物,都是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也是各种景观因素系统在特定空间中的结构形式。也就是说,风景区中任何景区、景点乃至景物,不仅是大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本身也是一个规模不等的有机综合体。因此,离开其整体,孤立地看待一个景物、一个景点,就会降低其景观审美价值”。中国的名山风景区各自特有的第一系统的自然景观与相应的第二系统的悠久历史文化高度融合,不同的名山风景区分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整体性特征黄山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自然文化价值,正所谓的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不可将两个系统孤立地分割开来讨论一个中国名山风景区的价值,更不应该按割裂开来的两个系统比较两个不同的名山的价值,遑论孰优孰劣!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遗产分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以来也在努力弥合早年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两分法的鸿沟,双遗产的称谓应是这种工作的阶段性处理手法。有一点是需要再次明确的黄山松、石、云海结合的景观展示出自然美,源于祖国名山大川的中国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典型代表之一,人文和自然因素相交融而不可分割。

因此,与其将中国如泰山、黄山等双遗产的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分割开来进行孰轻孰重之比较,不如着眼于自然与文化两者之间的联系,去更好地理解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1+1>2”的价值,去深刻体会泰山、黄山等它们所象征的中华江山社稷、所展示的中华文明独特且多样的人地关系、所体现我国传统士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精神思想、佛家道家“乐山乐水”的旷达胸怀等多重价值。

黄山松、石、云海结合的景观展示出自然美

鸿运当头 摄影:孙和

编 者:今后如何加强黄山文化多样性方面的保护工作,您有什么建议吗?

黄山松、石、云海结合的景观展示出自然美

宋 峰:我的建议是,一方面,要保护好峰、石、松、等第一系统的自然景观,同时保护好相应的第二系统的悠久历史文化,在充分理解黄山文化的基础上,对黄山的历史、建筑、诗画等加强整理和研究,对相关遗址、故道等加大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传承并宣传好黄山文化,在严格保护、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资源本底特色和保护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遗产展示和利用,对黄山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系统性的解说和传承。

峰入丹青 摄影:程剑

宋 峰 简 介

北京大学副教授,亚太世界遗产二类中心北京中心(北京大学)副主任,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

主要从事城市形态学与建筑类型学、世界自然及及、风景名胜区、城市遗产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内世界遗产申报及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风景建筑设计、古建保护、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城市规划等各类项目及科研课题数十项,具有丰富的实践及研究经验。

《雪庄与黄山文化遗产研究》、《特殊地理条件下黄山摩崖石刻的产生和保护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黄山部分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