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区域文明发祥地之一——金滩镇

金滩镇区域背靠沙麓,临黄河,先民在此寻洞为穴“逐水草而居”,构木为巢“渔猎而生”,繁衍生息,形成有狐氏一族,聚村落建城郭,成为黄河下游区域文明发祥地之一。

金滩镇区域史载较早,是大禹治水的始发地。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载……,至沙丘堰。昔禹治洪水,播为九河,自此始也。沙丘堰即位于金滩镇石家寨村。历史为金滩镇留下了上古大禹治水的见证地龙腾池,并赋予了美好的传说。

金滩镇古属“观扈”,先周为“阳狐”地,黄河改道所致水患叠加兵燹,使地理位置优越、位居烽线要塞的“阳狐郭” 毁灭,而消失在了历史烟云中,民间仍有“阳城”“阳平”之谓,东汉年间,新帝王莽的祖父亦因此被封为阳平侯。

存活下来的老百姓为避水祸,择高而居,占据黄河故堤聚起村落霍堰街历史文化,因处于黄河沉积泥沙的滩上“滩弯舣舟,别于海滩”而得名小滩,黄河所带泥沙金黄灿灿,又名金沙滩,历史上也曾有霍御里、霍御史铺之谓。

黄河下游区域文明发祥地之一——金滩镇

黄河古道

西汉元封年间黄河决徙形成屯氏河(一说汉末开白沟以行漕运),为方便两岸通行而设渡口,这里由于地处西来北拐的湾处,且有古黄河大堤遮挡,成为了过往船只的避风港,遂成为渡口码头,在这一带从事劳动和提供各种服务的人们在附近定居下来黄河下游区域文明发祥地之一——金滩镇,村子越来越大,并且有了商贸交易,逐渐形成集市。

魏晋时期,金滩镇是阳平郡城所在地,可惜至今未发现城池详细资料。“阳平,古名胜地,介齐鲁晋赵之间,控扼中原,襟喉南北。”优越的交通位置使小滩成为了水陆要冲,吸引了南北商人聚此经商。商业的繁华,地势的高耸,洪水来时,使元城县治迁于此,魏郡分设阳平郡治所,据《邯郸历史大事编年》95页记载:“221一533年,阳平郡治元城(今大名县金滩镇)领元城、馆陶、清渊、阳平、东武城、发干、东平等。”

黄河下游区域文明发祥地之一——金滩镇

金滩镇在卫河新河道、故道所处位置

“卫河,古清、淇二水所导也,汉为白沟,隋为永济渠,宋元曰御河,明曰卫河。”(《畿辅安澜志》)特别是经过隋炀帝疏浚开凿为永济渠(系大运河的一部分)后利用屯氏河故道,河运的兴盛,使永济渠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命脉,河运繁忙,舟船辐辏,千帆交错,川流不息,使这里商贾云集,市镇繁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集镇,沿青龙街店铺林立,四方客商摩肩接踵,是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据《大名县志》记载,这里是河渠渡口上的一个村落,“小滩镇在郡治东北,相去三十里而遥,户口近万家,水所经道也。(《小滩镇浮桥记》)”

武周时期,金滩镇是元城县治所王莽城。公元699年武后圣历二年,复分贵乡莘地置元城县霍堰街历史文化,治王莽城,贵乡之名与王氏家族显赫有关,而王莽则是整个王氏家族中最显赫的人物,且城位于王莽河北岸,所以后人习惯把距其故乡委粟里西的县城称为王莽城。民国《大名县志》载元城县故城一为“王莽城”,在城东北三十余里,王莽河北岸黄河下游区域文明发祥地之一——金滩镇,亦谓之为故元城。”唐末为朱权忠所毁。

五代时期运河进一步促进沿岸城镇发展,至宋朝永济渠称御河,东迁至在大名府城中霍堰街历史文化,大名包括小滩作为卫运河南北的交通枢纽,军事作用日渐凸显,朝廷设陪都北京,小滩作为大名府屏蔽重镇更加繁荣,开始集建寨墙,成为远近闻名的城堡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