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1.当今世界一系列新的特点

*为什么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1.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国内形势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哲学社会科学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2.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国际战略竞争更趋激烈,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环境恶化、流行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大大增加。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动,需要我们密切观察、深入研究。 3.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随着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各种思想文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相互激荡、彼此碰撞,这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复杂,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4.中国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巩固的同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有所滋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时有出现,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

5.互联网发展的大众化、媒体化、数字化趋势更加凸显。随着互联网技术门槛的不断降低,网民群体加速向普通大众发展。互联互动、即时传播、共享共用的特征,使互联网的媒体功能日益凸显。互联网普及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数字化生存”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1)西方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2)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受到冲击 二、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 为了更好地壮大和弘扬中国文化为什么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1.当今世界一系列新的特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护文化安全工作,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国家文化安全万里长城”。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使多元的价值观得到合理的调适,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从而点燃人们万众一心、奋勇前进的希望之光,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在传统的安全观中,国家安全主要指政治军事安全。冷战结束后,“综合安全”的新安全观逐步形成。在这其中,文化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日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的是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维护文化安全工作,着眼于全面增强国家“软实力”,逐步打造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加强民族的凝聚力,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广大人民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热切参与,才能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研究员认为:“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外部世界的尊重,获得安全,首先自身要有一个健康、开朗、向上、符合时代进取精神的体制,要不断自我完善。

”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安全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1.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西方文化以产业形态的强行“市场准入”,构成了我国最大的文化安全问题,维系民族文化的纽带在其剧烈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我国要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困境.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实施文化产业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就是要在对中国文化产业基本国情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安全“红线”,尤其是它的早期报警系统。启动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和经济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进行鉴别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把可能对中国文化造成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因素和力量,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的红线之下。 2.实施全方位文化安全战略 全方位的文化安全战略的实施,要以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为关键维护文化安全工作,以文化产业的安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动力。 3.加强法制建设,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保障 我们要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借鉴国外保护民族文化和社会安全的立法经验,制定适合中国特点的文化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

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国家文化安全法》和其他专业领域性的发展文化产业、解决文化危机问题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 (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构建中国文化产业体系 1.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当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时,创新能力已构成了这些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建设,也就自然地成为中国构筑和规划21世纪文化发展战略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为什么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1.当今世界一系列新的特点,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同学分析感想: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中华文化得到大力继承和弘扬,不断提高“走出去”的能力和实力,才能回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出的严峻挑战,国家文化才能真正安全,才能促进和实现中华文化的崛起。 组长:王雪燃(执笔.整理.查资料) 组员:田昕 (查阅资料.整理) 吴珊(查阅资料.分析) 李容翰文(查阅资料) 汪洋(查阅资料) 郑心诚(查阅资料) 郑典(查阅资料) 唐文欣(查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