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促进学生立德树人育人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体,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之载体,更是落实大语文要素的重要媒介。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被称为文化瑰宝,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中蕴藏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为此教师可立足文本,挖掘教材中的丰富教学内容,并结合高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文化之魂、之根本,以此可优化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实现立德树人育人价值,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

在深入倡导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制度中的重要改革目标。为了满足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将渗透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贯彻始终,聚焦当前的教学形态,有序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发展。同时,着眼于教材内容,挖掘本土文化元素,进而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道德情操的熏陶,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及文化认同感。不仅如此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促进学生立德树人育人价值,在教学实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究文本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逐句研读,引发学生透过历史看未来,让学生充分感知文化之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文化自信是推动民族文化进步的原动力。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五千年的文明积淀铸造了一个文化自信的民族。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意识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课程资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步树立文化自信。

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对于当前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因此,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及呵护,大部分家长溺爱孩子,致使学生自理能力及创造能力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难以形成勤劳与节俭的优秀品质。而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德行兼备、团结互助好少年,以此可形成引导效应,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文化传承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载体,更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深厚基石。基于小学语文教材而言,教材中涉及的古诗词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背景,而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影响,对丰富的故事情节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借助教材中具有故事性的传统文化内容开展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在自驱动的刺激下汲取传统文化知识。

有助于塑造学生爱国情操我国文学典籍、史书记载等素材十分丰富,其中不乏记载了众多关于爱国人士历史故事的文史内容。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在学习时深入文本,形成阅读感受,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

有效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外来文化迅速扩张,对小学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如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外来文化,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导致本土文化逐渐被淡化。例如,在西方圣诞节期间,组织学生之间互送圣诞节礼物、校园中摆放圣诞树或张贴具有圣诞节标志的图案等。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形式过于片面化对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的主观意识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往往过于依赖教材内容,难以拓展和创新教学形式,主观臆断传统文化教学等同于古诗词教学,难以深挖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价值,导致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继而阻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难以体现人文素养基于小学语文自身而言,该学科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品德教育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内容树立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但教师在授课时,其立足点往往并未聚焦人文积淀,导致学生难以深度解读文章寓意。

课程教学体系缺乏完善性语文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系相对陈旧,教师惯用模板式教学大纲,且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难以突出创新性。例如,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背诵及摘抄,在讲述诗词主旨时也只是进行简单阐述,导致学生难以将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

缺少课外教学活动基于小学教材内容来看,其中的古诗词部分是体现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但古诗词内容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短小篇幅内容时难以形成深度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创新教学形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但部分语文教师过于注重文本教学,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路径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难以获取良好的文化传承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

创新课程教学体系,渗透传统文化从正面角度进行分析,《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建立健全语文学科教学机制,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教学使命,改进传统的教学形式,深度梳理教材内容,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新型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呈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分彰显人文性,由此可实现科学创新,引领学生走向传统文化学习之路,让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扎根小学语文课堂。此外,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板书式”“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为主,导致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深度交流。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形式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学习、探究、分析,不仅有利于形成学习反思,还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认知,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感知合作的蕴意,对增强语言技能、合作能力、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以学习唐诗宋词为突破口,渗透传统文化从侧面进行分析,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易于诵记,启人心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唐诗宋词,让诗歌陪伴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大量诵读古诗词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提高文化修养,还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精髓,为今后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佳句。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唐诗宋词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例如,在学习《凉州词》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入多媒体导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虚拟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勾勒一幅凉州城美景,并配合背景音乐加以渲染,带领学生融入意境,更有助于他们了解作者王翰写作此诗的实质蕴意。随后,为了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音频播放诗词内容,要求学生进行跟读。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氛围中,可感知浓郁的古典文化,探究诗人的内心深处,感受古诗词之韵味,品读诗歌的潜在意蕴,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阅读教学为主要途径,渗透传统文化从全方位角度进行分析,在传授语文学科知识、开展人文教育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与价值,从而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高贵品格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不仅如此,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也彰显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对古代经典的诵读,让他们阅读传统文化读物的过程中,向千古圣贤讨教必要的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道理。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创新讲解内容,不但能够将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还要注重将美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因为只有学生真正热爱了,才会去努力传承。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渗透传统文化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传统文化教育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情怀。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资源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气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的盛会。语文教师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让他们获取知识的路径更为便捷。例如,在端午节时开设屈原专题讲座,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带领学生通过阅读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人生、品评屈原的精神领悟屈原的伟大人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中秋佳节之际,事先请学生准备一些望月怀人的古诗并在课上进行交流;重阳节之际,请学生为父母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在劳动中体悟父母的辛苦,以此可弘扬孝义文化。除此之,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家校共育,渗透传统文化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文化渗透对中国的影响,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要途径。要更好地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积极搭建的家校共育平台,与家长进行适时交流,借助家长的辅助,挖掘出生活中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应深挖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促进学生立德树人育人价值,让家长充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例如,通过开展校园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活动引导家长到校进行旁听,使家长深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此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导及指引。可以建议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并每天完成亲子阅读打卡,在阅读完书籍后,请家长引导孩子说一说阅读后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阅读反思习惯,理解书籍中的文化蕴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提供帮助。教师还可建议家长在传统节日时,与孩子一起体验传统民俗,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传统文化节日中的表现形式及风俗习惯,从而对传统文化形成体会。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可以不断丰富课外作业内容,如要求学生诵读古诗词佳句,并请家长进行监督,完成后上传到微信群内,便于将作业设计环节落到实处。请家长利用学生的假期时间,带领孩子游览名山大川,让学生在古遗址中感受传统文化,以此强化体验感,使得家校共育助学系统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

加强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形成教学反思作为教学活动的推动者及组织者,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应注重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和文化素养,在不断优化自身教育技能的同时,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并利用各种学习渠道汲取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技能,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在备课过程中发掘语文素养与传统文化素养方面的核心元素,尤其在设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时,应合理把控教学节奏,深度理解教学内容。还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可将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并在课下进行反复回放,找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在深究、对比、反馈中制定一套优质有效的教学方案,以此不断优化自身的认知厚度,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及道德素养。应随时关注时代发展动态,不应仅局限于文本教学,应聚焦课外教学优势文化渗透对中国的影响,站在科学的视角审视专业的发展趋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身作则,时刻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以此可形成影响效应,让学生感知教师身上所具备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实践证明,通过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带动学生学习,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时主动参与其中,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将自然形成。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紧随时代发展之潮流,聚焦素质教育背景,将学生的兴趣点作为教学出发点,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文化渗透对中国的影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知识,体悟传统文化价值,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以此增强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发展。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能够有效拓展文化传播途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开发资源,并将其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以此实现语文学习目标,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