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心术:农民起义贯穿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

帝王心术——儒家思想与清代农民起义到底起到了什么用。农民起义贯穿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这与中国封建王朝的农业经济结构密不可分。周期性的气候冲击和食物短缺不断的刺激农民起义的反复发生。丛林法则和生存伦理( Ethic)使得农民在生存受到威胁时,理所当然的将抢掠作为合理的选择。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的农民都会在生产者和反抗者的角色之间来回转换。我们甚至可以从清朝的记录中看出,这种转换与农时密切相关。“闲时为匪,忙时为农”成为部分地区农民生活的常态之一。

这种农民暴动的发生非常频繁但是规模却普遍不大。相比广泛为人所知的试图推翻王朝统治的大型农民起义,大多数的农民暴动都是小规模的。在清朝,超过10000名参与者的暴动仅占总量的4.7%

帝王心术:农民起义贯穿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

道德约束是统治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强调“服从与和平的美德”,希望借此来抑制“生存伦理”带来的暴力。儒家思想三纲五常和皇权天授的思想恰好满足了统治者“服从与和平”的统治要求。自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以来,统治阶级就开始通过建立孔庙和表彰模范行为的方式推行儒家思想。地方政府被要求建立孔庙并定期举行祭孔仪式,并树立模范典型帝王心术:农民起义贯穿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如为遵守三纲五常的“烈女”树立贞节牌坊,以宣传儒家思想,“教化民众”。

那么,帝王们的选择是否奏效了呢?儒家思想是否真的帮助封建王朝减少了农民暴动呢?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在中国成为正统思想。到清代清代儒家思想,基本上每个乡镇都至少有一处祭祀孔子的孔庙。“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冲突的态度,即使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暴动,也保持着对儒家学说的尊敬,过山东曲阜的孔府和孔庙而秋毫无犯。为了验证孔庙密度和烈女密度是否能够代理儒家思想的社会准则,作者根据《山东通志》中对于每个县的评价(“尊儒”、“礼让”、“明节正气”、“忠义守法”)验证了代理变量的有效性。

帝王心术:农民起义贯穿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

描述性统计。图二清晰的展示了农民暴动与粮食危机的关系。红色线为每10年中农民暴动的次数,绿色为每10年中发生粮食危机的次数。

我们按照孔庙密度和烈女密度将山东省的乡镇划分为强儒组和弱儒组,可以明显从图三中看出清代儒家思想,强儒组(红色)的暴动次数要明显小余弱儒组(绿色)。

作者首先在基准回归中考察了经济冲击对于农民暴动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表示儒家思想可以有效减轻由粮食危机引发农民暴动的概率帝王心术:农民起义贯穿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每1000平方公里内的孔庙数量每增加10%清代儒家思想,就回使得农民因粮食危机而引发暴动的概率减少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