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八不食”与“吃的鲜”

我们都知道,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原因是某些人贪食野味所造成的,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有些人群就以“吃的奇”、“吃的鲜”作为自己的饮食喜好,不惜猎杀野生动物儒家思想对幼儿园管理的意义,甚至践踏法律红线去猎杀国家保护动物。人人皆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是人们就是管不住这张嘴。

说到病从口入,早在2000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便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理念。在饮食卫生上,孔子还提出“八不食”,即“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说粮食陈旧了、鱼和肉腐败变质了,不吃。食物变颜色了,不吃。食物变味了,不吃。烹调不得当或者不熟的,不吃。蔬菜不成熟或者是反季节的食物,不吃。肉切的不方正孔子的“八不食”与“吃的鲜”,不吃。佐料放的不妥当的,不吃。从市场上买的酒和熟肉,不吃。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安全与卫生方面见解独到,甚至很多饮食理念在当今社会乃至当下疫情中仍然适用。这或许也是在当年人类的平均寿命为30岁左右时,孔子却活到73岁的原因之一。

孔子的“八不食”在儒家思想中表层的含义仅仅是对食物质量的要求,更为深刻的寓意是,孔子对周礼崩溃的痛惜及对更为理想的社会秩序、社会体系的追求。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形成了一套指导修身养性和人格养成的规则体系和原理原则,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警示和引导意义。在当下疫情下,孔子的“八不食”理念,更多的警示作用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食欲、注重饮食卫生、不可暴饮暴食。保持身心健康,以积极的心态去“抗疫”。

在“身”方面我们懂的了去如何爱护自己的健康,那么我们如何去保持心性健康呢?儒家思想中孔子将仁爱与修心养性相结合。在精神层面我们要重视道德修养和心态调节。主张“仁者不忧”“智者乐,仁者寿”,认为仁德之人往往精神愉悦。仁德之人有助于延年益寿。孔子也主张“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儒家思想对幼儿园管理的意义,劝诫人们不要患得患失,更要保持理智的心性。孟子提倡“存心养性”,孟子认为人生的目标并不仅要生存,更应坚守高尚的气节、作风、精神,这对养生是大有裨益的。在疫情期间不造谣、不传谣。不仅养身,更要养心孔子的“八不食”与“吃的鲜”,以积极地心态面对困境。

这种仁爱思想在疫情期间也是尤为重要。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思想对幼儿园管理的意义,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与“义”,山东人民慷慨解囊倾其全力捐医疗用品、捐钱、捐菜,积极协助湖北人民“抗疫”,甚至有网友笑称竟然将我们的书记也“捐”了出去。山东人民的仁义之举不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更为其他省份树立了积极榜样。

由“八不食”引申出的“修身养性”儒家思想,体现着对生命价值、人心安顿的关心。从理念层面看,应依托对修德、治气、养心、寡欲等儒家思想的普及教育工作,大力提升人们主动获得持续健康的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完美的生活品质,将在这次“抗疫”中起到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